这是2008年12月写的文字,希望现在买的银行一篮子,两年以后也能如此!另外,虽然伊利已经卖出大部分了,但是平安还没有到我要大量卖出的时候,继续闭着眼睛等吧!呵呵...
**************************************************************************************
价值投资理念告诉我们在一个好企业被低估的时候买入,但是忘了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被低估一定是在企业的外部或内部有问题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好企业出事儿的时候买入,这句话或许对于实践更有用一些。
价值投资者不可能事先避免平安的巨亏,长期投资者也无法躲过伊利的灾难。巴菲特差不多用了一生的时间才等到买入高盛的机会,虽然很目前多投资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仔细研究巴菲特的投资的公司,其实除了可口可乐等几家凤毛麟角之外,真正的行业老大其实并不多。除了控股较难之外,就是这些伟大的公司出现像目前高盛这样“很大但可能并不致命问的题”的机会并不多。
我觉得在陷入金融危机之中的中国股市,面临巨亏和灾难的平安和伊利,应该是投资者一个不错的机会,这也是我看一年多却一直没有买入的两只股票。
现在则闭着眼睛买平安,还有伊利。
这两个公司目前面临的外部金融危机和内部的灾难都不会是致命的,虽然在对财务报表影响较大,但是对经营管理和相对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暂时的,再次发生的概率也较低。另外,这两个公司都解决了经营体制和利益机制的问题,这是国内企业最需要的,中国从来都不缺乏聪明和效率,甚至都有些富余,而真正缺乏的体制(法制环境)和机制(利益结构)。中国的企业是这样,社会更是这样。虽然伊利被蒙牛超越,规模增长减缓,利润率降低,平安也会在保险和投资市场面临更残酷的竞争和困难。但这是投资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这方面的风险至少要比投资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兴企业要小得多。
我一直认为,现在不是在比谁更有远见能够发掘埋在地下的金子的时候,而是比谁能够在废墟上毫不费力地拣到宝石的时候,投资从来就不是力气活儿。
最近一直在思考行业规模和自由竞争对利润率影响的问题,但是至今还没有想明白。比如可乐之间的竞争以及规模增长好像就对利润率杀伤较小,而消费电子相对就杀伤较大,这里面是否有一些可以追寻的规律,从巴菲特和芒格那里道听途说了一些,但是依然不全面。迷迷糊糊地认为可能和品牌定价权(没有定价权的品牌没有价值,至少没有相对价值)、成本占售价比例、销售渠道的价值(长期来看,家电的销售渠道和终端就没什么价值,而保险就不一样)等等相关。
买了中石化一直持有近两年,就是图一个稳定,但是教训也不少。现在买伊利其实是在赌其价格的回归,而买平安则是在赌其是否真的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从来不介意把投资说成赌博,其实价值投资也一样,不作秀、不包装可能更有益。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只是赚钱、亏钱而已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