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百分之百战胜指数
(2011-01-11 15:39:42)
标签:
杂谈 |
行业和规模是最简单区分条件。规模是相对的,而行业则具有周期性和进化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市场处于周期性低谷的时候如果没什么好的目标股票,买入上述深圳市场相关的ETF基金是个相对好的选择。而在其他的阶段策略可能刚好相反。作为市场走向的测不准论的信奉者,这个策略的可行性其实不太大。只有遇到占基金比例较高的企业集合群体被低估,才可能有机会,比如金融股低估而金融股又占上证相关指数的50%权重的时候,但是可能不如直接买入银行股,就像周期投资法的一篮子的方法。
从上面关于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已经找到了要超越的目标,那就是深圳的一些指数。现在来谈第二个问题,如果缔造自己的一篮子股票超越指数。这非常困难,先学学别人吧。一个是最近刚刚读过的张化桥,他建议在小型成长股中选择50-70只股票分散投资,这个看起来很傻、很天真的建议其实一点儿都不傻。只是针对不同需要的人会有所调整或者改变而已,比如年龄、对风险和收益的需要、资金量等,因为对于同样拿出100万买股票的两个人,如果资产相差100倍,则策略会完全不同,这可不是心理账户的偏见!比如最近史玉柱买民生,我们就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既要看到民生值这个价钱的一面,也要看到史玉柱现在年龄和资产与以往大不相同之后对于风险收益需求变化的一面。第二个就是乔尔格林布雷特的神奇公式,用不用这个公式并不重要,而用这种方法来思考则至关重要。我也没有答案,不过可以考虑的指标有很多,不好量化的有,行业、商业模式、管理层、股权结构等,好量化的有ROE、ROA、PE、PB、EBIT等等很多。是否可以在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得下半年了)上市两年以上、连续两三年ROE比较高、收入和毛利率不错、正常交易的股票,并剔除PE、PB、股权结构太不合理以及有诚信等风险的公司,选择几十家家公司,每年调整。当然选一篮子的方法和选股时不同的,尽量要有量化的指标,简单才可操作。总的来说,应该是可以的。
如果想做得好,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我觉得即使没有一个答案,或者没有一个普适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非常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