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2008-11-28
23:23:26)写的东西,其实虽然今年伊利股价大涨,但是行业确实有潜在这样的因素在里面。当然与消费电子还有些不同。但是这样的对比并非纯粹耸人听闻。
那些现在已经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在十年前差不多都曾经扮演过大牛股的角色,但是现在都在低市盈率、低市净率中苦苦挣扎。看了一下长虹、康佳、海信、海尔等等都差不多,而且如果不幸曾经以价值投资的理念长期持有了春兰等股票,十年之后的今天差不多只有当年的十分之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一个深刻的教训应该是:对于那些处于开放市场环境并且即将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企业一定要小心!这些行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最大的门槛是规模,而不是品牌、垄断、核心技术什么的,我们喊了多年的“向规模要效益”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至少不值得投资者赌一下。因为像富士康这类的企业还是太少了,全世界也就一两个。
看了迄今十年的伊利股份的收入、净利、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还有一些关于光明、蒙牛的道听途说的消息,我觉得这个乳业实际上是有这样类似趋势的,之前十年伊利收入增长了十倍以上(十五年增加了一百倍以上),利润增加了六倍以上,净资产增加了七倍,但是现在很快行业发展速度就和GDP一致了,不过做为食品行业可能稍好一些,另外可能会从中国的城市化中分得一杯羹。虽然如此,但是这也更加让我确认了买入伊利股份的缘由:意外事件而引起的相对低估,如果这个缘由校正或者看错了,就应该换股。
但是股价6元多而净资产5元多的伊利股份还是值得购买的,这也是把中国石化换过来的主要原因。
2009年1月20日:牛奶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的区别是前者不用在频繁更新的产品、概念甚至生产线上往返地投入资本,至少要比后者少一些,领先优势遭受后来者挑战的机会要少一些。
2010年10月13日:最近看西格尔《长期股票投资》中近几十年前指数中长期涨幅最高的20只股票中16都是医疗卫生和消费,和消费电子相比,这类消费企业的技术更新缓慢、客户口味改变较小。也因此品牌的相对价值更高,就像芒格对于箭牌口香糖的评价。但是很高时还是要卖掉大部分仓位,不要担心买不回来,当然这里的很高没有什么客观量化的标准。不过担心是对的,担心和避免在投资领域应该是个优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