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巴菲特合伙公司1956-1969年报

(2009-11-09 17:21:10)
标签:

股票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1956年26岁时开始建立自己基金并与1969年39岁时清盘。期间道指涨幅不到200%,而巴菲特基金成长超过14倍,从10万美元成长为1亿美元,自身资产在2000万左右。这个阶段美国股市相对低估,属于格雷厄姆所说的能够找到股价低于净资产的股票时期,并可以在大量的重组中找到机会确定性的盈利机会。但是当时的市场热点显然不是这些,而是那些漂亮的大公司,所以这个阶段道指输给标普也就不奇怪了。

从一开始,巴菲特就皈依低估类价值投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Generals/Workout/Controls以及相对低估的Generals的四种投资方法。这种从投资哲学到方法再到实践并从循环往复的思行中不断修正的方法论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第四种投资方法的形成,巴菲特的成熟和深邃远远超过了他当时的年龄。尽管我曾经对价值投资不以为然,但是从投资思想上,大概率投资显然就是这个阶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观(而不是目前被无意和有意滥用的价值投资观念),只不过针对不同的市场情况衍生的不同方法而已。而第四种相对低估投资法其实对解决我目前的困惑很有帮助,比如在考虑目前仓位下、涨幅已经不小而且不再很低估的伊利和平安是该换股还是继续持有的问题上面。做为自认量化投资者,巴菲特也承认大多数的钱其实是从定性的投资中赚到的。这是价值投资哲学和方法的最基本的体现之一。

另外就是关于投资目标和比较基准,很多投资大师都告诫我们不要建立盈利的量化目标,而把不亏损做为目标。比较起来,巴菲特这个阶段的方法其实更可行和有效。做为基金,不可避免地把跑赢道指做为目标,但是巴菲特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要在熊市中少亏一些,牛市中尽量跟随”,长期也就是三年要跑赢道指10%以上。回头来自省一下,其实今年我在投资哲学、方法和实践上面的思考是很多的,但是在目标和比较基准方面则很模糊。是否可以把“以绝对收益为主、以相对收益为辅”做为投资目标呢?这样其实比较基准就不言自明了。前者是指总的来说,对于股市投入的大部分资金要在不怎么可能亏损(大概率)的前提下获取收益,这就导致了永远也不满仓的操作思想;而小部分资金要追求超过指数的相对收益,也就是指分享股市和经济的成长吧,永远也不空仓是其重要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和巴菲特的基金在本质上的最大不同。

格雷厄姆的学生以及众多的粉丝们,学到“股价低于净资产”甚至“股价绝对或者相对便宜”的选股择时方法其实并不困难。但是我们来看看巴菲特吧,他找到了Controls型的方法。说穿了就是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这样就解决了很多投资者也明明知道一些股票低于净资产,但是因为看不到N多年之内能够上涨(这种观点现在看起来是愚蠢的,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正确的,大量这样的股票股价并没有像格雷厄姆说的那样有一天终于翻身的解放,而是经营中耗掉大量净资产而到了清算的时候,股价不涨反跌。其实我们不比古人聪明,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而认为古人无知)而无法投资的问题。同时也给那些擅于经营的管理者们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物质基础。合并做了这样的两件事情,巴菲特也因此获得了远超过一般投资人的收益。这其实和现代的房地产金融很相似,原本是需要者买不起房子,因为潜在购买者没有足够的现金,而有钱人也很难通过利差赚钱,因为没有什么可靠的贷款生意。于是这个行业的“巴菲特们”就发明了按揭,比如上个世纪的房地产大亨以及大鳄,霍英东们,所谓的一举多得,既为有钱者找到了钱生钱的方法,又让无房者提前二三十年住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房地产商就更不用说了,同时让自己赚得盆满碟满呀!当然这类方法,做为业余投资者的我们还学不来,也做不到,但是不妨碍我们想一想,没准可以从中诞生什么未来的大师级火花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