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金融炼金术》没读懂、也没读完,就放在床边,是那种小开本,装璜很老旧、像是十几年前的教科书,和现在热销的经济类图书完全不同。先略过那些关于金融、商品和货币的章节,细细地琢磨一下索大师的投资思想,只读几页就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脸红,甚至有一些直指心中的困惑:
从前总认为索罗斯一直“喋喋不休”地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尤其是在方法论方面的差异。其实他是想说清楚并让人们接受他关于反身性只适合操作,而不适合预测,问题还不仅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在人文科学领域人类一直是错误的,总想寻求一种类似自然科学的理论,亦即真理,而其实在此领域只会存在对某个阶段、某个领域适用的指导方法,这一定会让很多经济学家不以为然并强烈反对。而索罗斯给出的证据就是参与者其实可以用“反身性”来影响事件本来的进程,这一点儿发人深省,其实坦普顿就曾说过,任何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如果被大多数人使用就会不再有效,这个道理已经被投资领域所认可,其实这也可以用来证明索罗斯的观点。从这一点引申下去,是否我们本来就应该去寻找一种目前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对自己适用的投资方法本来就是对的,而不是去比较甚至发现一种投资真理,然后去追随,就和自然科学领域寻求真理一样。因为在自然科学领域从来就只有对错,而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和哲学思考中,其实社会科学都没有对错,只有适用和不适用、有用和没有用,以前有用现在可能已经没有用了。
同样,索罗斯谈到的“边际”,其实和控制理论中的稳定是一样的,在稳定(负反馈)范围内,市场其实是稳定的,可以适用古典经济学,而超出这个边界之后就只能适用其它经济学理论了,而是否会超出这个边际却和参与者最相关,有时甚至和市场本身都关系不大。但是问题是没有一种大而全的统一的经济学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边际之外的问题,也还能适用边际内的问题。所以才有争论和创新,其实创新是必须的,但是争论却大可不必这样多和激烈,大有致人于死地而后生的悲壮。
2010年10月15日:实际上都是因为有了人及人群的参与才产生的诸多差异。迄今为止,我认为经济周期和股价周期都和人息息相关。这里面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有索罗斯的反身性、芒格的误判心理学、卡尼曼的行为金融学等等。
索罗斯说自己预测的能力远不如盈利的能力,我想这是肺腑之言吧!他给出的理论是预测的结果即使本来应该发生,但是可能由于反身性而没有发生,这不是预测水平低。而他最擅长的是在每个进程中自己的改错、修正和调整,而恰恰是因为这些东西给他奠定了在投资界的今天的地位。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这样也反过来证明了关于市场周期和轮回的观点,有可以回稳的短周期、小轮回,也有超过边界而适用新的法则的长周期、大轮回,时钟理论很说明问题,抱守同一种方法甚至同一个理论可能都会随时遭受灭顶之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