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家弄
金家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8
  • 关注人气: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里千与叶圣陶 (作者 金庆雷)2009-05-08

(2009-05-08 23:11:11)
标签:

杂谈

金里千与叶圣陶

(作者 金庆雷)

叶圣陶与顾颉刚、王伯祥、吴宾若都是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即草桥中学)的同学。1908年,他们组织了名为"放社"的诗社,1909年又创办了《课余丽泽》、《学艺日刊》的刊物。他们时常在一起吟诗答对,抒发情怀,交谊非常深厚。1917年吴宾若接任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甪直小学)校长,他先邀请王伯祥前往任教,不久吴宾若与王伯祥又邀请叶圣陶先生来到甪直,一起从事教学工作。

 

顾颉刚与父亲属姻亲,其续弦名殷履安,是外祖父殷俊生的堂妹,故父亲当称顾为姑夫。由于这一层关系,父亲与叶圣陶亦成了朋友。父亲是《小说月报》的忠实的读者,而叶圣陶正是《小说月报》的编委,加之这一层关系,更加深了两人的交谊。当时顾颉刚在北大读哲学系,父亲的堂弟金家凤在北大读历史系,他们每次回来,大家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北京的教学动态与时事要闻,或则针对本地区社会民生问题交流看法。这期间,父亲常与叶先生在农民问题和教学工作等方面,每持相同的观点。

 

上世纪二十年代甪直是一个纯粹的农耕社会,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虽然向称鱼米之乡,但是大多数农民的命运非常困苦。特别是租地的佃农,除了租米的重压之外,还常常受到高利贷、粮商、洋商等的盘剥,最终难免家破人亡,或则挺而走险。父亲与叶圣陶都认为,只有按照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并采取实际行动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后来叶圣陶写了一篇“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里面的情景则取材于甪直农民的现实生活,通过该文喊出了他为农耕社会中底层农民的申诉呐喊之声。

 

叶圣陶在甪直教书时,曾在校内办了一个实验农场,本是教学革新的一种大胆尝试。起初由于习惯势力太强,宣传不到位,得不到社会的支持。有些家长认为化钱送孩子上学,就是来学文化学本事的,不是来学种田的。还有人说学校是在利用学生做奴工,种出的粮食好供老师享用。父亲很支持叶圣陶,他就宣传校办农场是件好事,既培养了学生的农耕能力,又美化了校园环境,更主张镇里多划一些地给农场,而农场的收益可以用于减免学生的学费,这样便可以让更多的贫苦孩子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

 

后来镇上筹办了一个幼稚园,其经费是由同仁堂等捐助善款解决的。当时甪直小学吴宾若校长因火车撞残致死,改由沈柏寒先生接任。沈柏寒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系留学过。因而在幼稚园建造设计方面,大家比较尊重他的意见。幼稚园造得确实很洋气,有地板房的教室,唱歌有钢琴伴奏,操场上有趟趟板、翘翘板等运动器具。但是沈柏寒先生擅自将其取名为“沈氏培本幼稚园”,父亲和叶先生都认为这个幼稚园是用公产所造,而不是用沈家的私产建造,就不应该以“沈氏”命名这个幼稚园。故明确表示反对,要求去除“沈氏”二字,并表示如果不纠正将诉诸公堂。由于他们的据理力争,这个幼稚园终于定名为“培本幼稚园”。

 

    叶圣陶在甪直工作了五年,在这五年的教学之余,他写了20余篇白话小说,还编辑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此后也常在他的作品中以甪直的人物与场景,作为其文学创作的素材。甪直既是他教育生涯的发端之处,又是他文学创作的起飞之地,因此他将甪直称之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每次到甪直来,都要念叨老朋友金里千、殷季达在不在,但因人在外地工作而一直没有机会重逢。1977年叶老最后一次到甪直,陪同者告诉他家父已退休在家,非常高兴。端起饭碗正要进餐的父亲,当即被人接到保圣寺与叶老会面,并一起在宾馆叙谈用餐,还拍了一张照片以资留念。

 

 金里千与叶圣陶 <wbr>(作者 <wbr>金庆雷)2009-05-08

链接《金里千三会蔡元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187010100l0zs.html

链接《金里千与严良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187010100dphl.html

链接《金里千与滑田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187010100dypw.html

链接《金里千与顾伯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187010100ffzk.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