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北京人和上海人相比,有很多对比色彩浓厚的词藻可以用来刻画:大气和精明、粗糙和精致、浮夸和市侩、朴实和小资。。。
相对于在北京度过的十余年,我在上海总共呆的时间不过10余天,其间浮光掠影地看了些风景和人物,有意无意地体味了一下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的异同。
但是在这里我没有作长篇大论的欲望,我只是想简单列举我印象中上海的一些细微之处。
硬币:在北京做出租车或者在超市购物,除了分币之外,绝少用到纸币。但是在上海,10元以下的找零,硬币居多。这种货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是否折射着某些深层次上的差异呢?在东京和香港,硬币使用的频率也很高,但那是因为在某些单位上纸币和硬币是不能替代的。
道路:相比北京的横平竖直,我更喜欢上海曲曲折折蛛网一般绵密的网络。有一种变化中律动的感觉。白杨和梧桐的气质,或许是对两个城市人文和性格的某种模拟。
语言:京片子和吴侬软语的最大区别在于,上海人能够听懂北京人的话,北京人却不能听懂上海人的。这种语言上的不对称使得北京人感觉到一种不平,即自己私密的话语权被剥夺了,但是对方却能心安礼得地小范围密谈。这种朋党行为被鄙夷是容易理解得。
阶层:社会精英们的志趣可能曾经是迥异的,但是在西风东渐的大环境下有趋同之虞。底层人们的生活都是类似的,夹杂着本地人的体面和受到外来挤压的窘迫。两地都流传着本地人居住在偏远市郊的笑话。
美女:上海的美女妆容更精致,日韩化的倾向更明显。有个不太恰当的假设,上海的美女为悦己者容的成分或许更多一些。在上海机场听到播音员娇滴滴的普通话,浑身为之酥软,还是咱北京机场新闻联播式的风格更为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