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05年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史上可以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推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同时国家的一系列相关规定也开始实施。这标志着资产证券化这一在中国学界已“热”了数年的理论正式进入了实作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一本全面而又生动的相关图书无疑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资产证券化知识的渴求。由古川令治和张明编写的《资产证券化手册》可谓应运而生,该书以其实用的内容和精炼的篇幅给读者带来的绝不仅是一些教条的知识,更多的可能还是作者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发展前景的洞察力。
坊间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书籍也不可谓不多,但这本《资产证券化手册》在内容和脉络上确有其独到之处,该书以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娓娓道来,在较短的篇幅内把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知识和实务操作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即使以前对资产证券化一无所知的读者也能在短时间内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该书有以下特色。一是内容全面,本书涵盖了资产证券化知识的方方面面,如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定、税收安排、会计处理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各种形式。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是,由于作者供职于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日本Asset Managers集团,故书中还对该公司在日本所从事过的大量业务作了介绍,最后本书还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应用的价值和制度障碍。二是形式活泼,书中大量采用了示意图来描述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等,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三是案例丰富,书中提供了很多作者所从事过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的案例,如利用资产证券化实行工厂证券化、改组破产企业甚至为养老院融资,很多产品都体现了创造者的智慧和想象力,这些巧妙的融资安排和成熟的操作手法对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书中对于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清醒。作者就资产证券化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意义都作了详尽的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必将经历一股证券化的浪潮,资产证券化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同时他们也对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挑战提出了见解,如其认为资产证券化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会产生冲击,建议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不再以商业银行为对象,在传统的M1、M2等指标之外,应加入新兴金融资产(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作为监测对象。这样才能发挥货币政策对于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
资产证券化在全世界的发展方兴未艾,2005年美国债券市场上证券化的资产已经占到了债券总发行额的一半以上。在亚洲,韩国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市场发展极其迅猛,香港在近年也推出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产品。资产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必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所以中国应该及早做好应对准备,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资产证券化的良性发展铺平道路。在这方面《资产证券化手册》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如书中提到了中国的有关税收制度应当改进,因为证券化资产的转让并非是为了从转让中直接获取利益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进行结构性融资的安排,这种资产转让并不直接产生收入和利润,因此不能视为商业性的资产买卖行为,这样中国税法发起人必须缴纳5%营业税的规定就不尽合理了,所以作者提出了对发起人免征营业税的建议。
读完全书,你就会觉得资产证券化并不那么神秘了,产品的推陈出新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正如作者所引用的那句老话“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那么就将它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就是依托未来的现金流进行融资,如果能对这条主线有一个牢牢的把握,我想作者的意图也就基本上达到了。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