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加息难撼高油价

(2006-08-22 23:06:00)
标签:

杂谈

 

2006年下半年是全球央行纷纷挥舞着利率大棒的时节。从6月底到8月中,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的中央银行陆续上调基准利率。中国也不例外,仅在今年之内,中国人民银行就两度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两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一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对于一贯奉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中国央行而言,如此频繁的货币政策动作并不多见。

 

本轮全球加息的初衷在于遏制经济过热可能造成的通货膨胀风险,而构成本次通货膨胀趋势的主力则是国际原油价格。这一次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周期是从1998年开始形成的,在1998年初,OPEC一篮子原油价格处于每桶12.28美元的历史性低位,原油价格在1999年突破每桶20美元,在2003年突破每桶30美元,在2004年突破每桶40美元,在2005年则突破了每桶60美元和70美元的高位,已经逼近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峰值。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也一直在每桶70美元的高位震荡。高油价造成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为各国央行心头上挥之不去的阴霾,逼迫着央行们高举货币政策的利剑。

 

但是笔者认为,高油价是一个具有刚性的结构性问题,造就高油价的原因包括对原油的供不应求、美元存在贬值压力、产油国政治局势不稳定等因素。利率手段只能通过降低GDP的增长率来间接地降低石油进口国的消费需求,但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加息手段很难发挥预期效果。

 

虽然加息能够降低石油进口国的实际增长率,从而降低该国对石油等能源的消费需求。但是原油价格是一个受到供求两端行为影响的均衡结果。而石油出口国的行为一般遵守以下规律:当油价下跌时,为了保证获得稳定的出口收入,石油出口国往往会增加石油的生产和出口;当油价上涨时,由于对石油的需求缺乏弹性,扩大产出往往意味着收入降低,因此石油出口国往往会控制产量以获得稳定的收入。也就是说,虽然加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的消费需求,但是石油产出国同时也在控制供给,两者作用的结果是石油的供求状况并没有显著改变。

 

由于全球石油交易的唯一计价货币是美元,因此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除了供给和需求外,还有美元汇率。据专家估算,原油价格和美元汇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7。也就是说,高油价往往和弱势美元同时出现。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的一大表现就是美国存在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双重赤字格局,美元存在着中长期大幅贬值趋势。如果美元贬值的预期不能消除,那么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格局就很难转变。

 

目前的伊朗核危机和以黎冲突加剧了中东产油国地区扑朔迷离的国际政治安全形势。很多人认为产油国内外环境的不稳定会推高油价,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在冲突爆发之前,市场价格往往就已经消化了冲突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波动。国际社会已经具备了应付突发性石油短缺的经验和能力。因此突发性政治事件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拇指法则是,在冲突爆发之前,油价在投机力量的左右下大涨;而在冲突中尤其是冲突发生后,油价往往会大跌。

 

加息是“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手段,而高油价本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因此全球加息难以撼动高油价的格局。国际原油价格何时能向均衡水平回归,取决于人们的预期、行动和耐心。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能源政策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