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即将到来?

(2006-08-08 17:59:00)
标签:

杂谈

 

20046月以来,美联储以每次25个基点的节奏,连续16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到5%。628629,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举行例会。多家国外投行一致预测,美联储将在本次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而两天后美联储的公告将验证它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笔者认为,这次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极大。促使美联储继续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首要原因,在于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压力。2006年前五个月,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为5.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为3.1%,分别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3.4%2.2%。大多数分析师认为,能源价格上涨是导致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作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坚定捍卫者,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绝对不会坐视不理,他于本月表示,当前商品价格的涨幅已经达到并超过了上限水平。此外,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仍然低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因此联邦基金利率依然有向上调整的空间,而不必担心形成利率倒挂。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如果美联储完成了第17次加息,那么5.25%的利率与10年内最高水平的6.50%相差已经不远,但是我们知道,在联邦基金利率于2000516达到6.50%之后,美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崩溃,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教父”格林斯潘为人诟病的致命之处,就在于被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指责,在9798年股市泡沫膨胀之际,没有及时加息;而到了992000年股市和经济都出现拐点之际,却连续多次加息。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是缩小了而是放大了商业周期的破坏性。

 

而目前的情况与2000年的形势颇为相似。美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在高位运行,美元存在中长期贬值趋势,美国消费者在资产泡沫“财富效应”的驱使下大量消费,而美国的企业盈利状况并没有出现同步增长。一旦加息过度,美国企业的利润将收到挤压,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将出现暴跌,银行体系将形成一系列坏帐,大的公司丑闻可能再度出炉,美元可能大幅贬值。这一切都是美联储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关键是如何判断加息的“度”。截至2006626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为5.23%。在正常情况下,联邦基金短期利率不能高于10年期国债利率。据此判断,在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之后,5.25%的水平可能形成新的天花板。除非美国通胀率出现大幅异动,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将会结束。

 

鉴于美国是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大国。可以说,美元加息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对美国自身的影响。美元利率的变化将导致美元资产的收益率发生变动,从而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甚至方向的变化。对于严重依赖外资流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流入的减弱或者逆转将会导致资本项目恶化,引发股市动荡、本币贬值甚至经济衰退。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拇指法则”是,美元大幅提高利率之际,就是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时。

 

美联储5月份的加息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造成了显著冲击。从今年5月份第二个星期(即美元第16次加息)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票市“疵涝壑导扑阆碌16%,其中土耳其的股票市值下跌了三分之一,巴西和印度的股票市值下跌了五分之一。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仅在524一天,就有50亿美元的资金撤出这些国家的股市。从510610,由30只股票构成的印度孟买敏感指数下跌超过20%,在518一天的跌幅就接近7%。可以预见的是,美元再度加息将继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打压。我们应该尤其关注印度和台湾两地的资本市场在未来半年内的动向。

 

最近国际金价、铜价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回落,但是国际原油价格依然坚挺,国际铁矿石涨价19%的协议已经为各方所接受。由于石油等资源型商品的价格受政治因素影响的程度较大,在伊朗局势扑朔迷离之际,这些大宗商品从高位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美元再度加息,国际大宗商品将依然在高位盘整。高油价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将会有增无减,而这将使得美联储陷入两难处境。

 

加息,还是不加息?这是一个难题。加息则资本市场下跌,经济停滞的危险加剧,停止加息则通货膨胀的压力笼罩不去。伯南克脑上的头发将会更加稀疏。然而,要最终彻底解决这一困境,一场局部或者全局性的货币金融危机正处于酝酿的过程中。世界可能处于金融危机的前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