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育儿故事》征文比赛优秀作品13

(2011-01-24 11:59:31)
标签:

育儿

小雨

北京妇联

杂谈

分类: 亲子篇

爱要大声说

——《我的育子故事征文稿件

 

http://s2/middle/5f90b758g9a8fa7282e31&690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一个传统的干部家庭,多年的耳濡目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形成了内敛、温婉的性格,我深深的懂得做人要善良,做人应感恩,但是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爱,我常常心存感激,却不擅表达。曾经有一首翁倩玉的老歌,伴随了我二十年,“爱是love,爱是amor,爱是rarc,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无论何时何地,每每听到这动人的旋律,都会让我感到温暖和恬静,于是我暗下决心,等我有了宝宝,一定培养他做个乐于表达自己,有爱大声说的人。

    2008年的仲夏,儿子出生了,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的这种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我深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道理,孩子善于模仿,最初的学习都来源于生活的点滴之间,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的每天与孩子“抱抱亲亲爱爱”——一个拥抱,一下亲吻,一声爱你。最初,还不太会说话的他只是被动的接受,遇到他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叫他来做,他还会有点反抗。老公说我这是西方国家的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含蓄的中国人,但是我坚持这样做。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开始愿意接受了,并且常常亲亲后还搂着我的脖子用小脸蹭来蹭去,以表达他的喜欢。再后来,我每天下班一进家门,他就蹦跳着跑过来等着我“抱抱亲亲爱爱”。但是我也发现他从来只是听我说,却很少回应我,为此我有点气馁!”。

    忽然有一天,我看到了他的进步。那天我给妈妈买了一部新手机,正在研究它的录音功能,儿子凑上来问东问西,我就跟他说:“宝宝,大声和姥姥说句话,说啥都行!”。儿子看了看我,回头看看姥姥,然后就大声地说道:“姥姥我爱依(你)”,我很意外的说:“再说一遍”?“姥姥我爱依(你)!嘿嘿”。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的表达爱意,或许他还不完全懂得爱的含义,但是我看到坐在身边的妈妈会心的笑了,在她的笑容里我读到了不尽的幸福和满足。后来我把这段珍贵的录音留存了下来,并设置为妈妈的手机铃声,每次来电的时候都会响起那个稚嫩的声音,妈妈说:累了的时候听听,再累也不觉得累了。也许是我们都得到了鼓舞,这一次之后,我继续每天“抱抱亲亲爱爱”,他则开始主动回应我——“恩,爱依(你)!”

    前不久我带宝宝到姐姐家串门,很久不见大姨,听说要去大姨家他兴奋的念叨了一路。刚敲开门,姐姐还没反应过来,儿子就张开双臂跑了过去,姐姐随手抱起他,他使劲地亲了姐姐的脸,然后真诚的说:“大姨,我想你了……”。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惊喜,因为虽然我常常与他抱抱亲亲爱爱,但却从来没说过:我想你了。我想这应是他发自肺腑的意思表示,而不再是模仿,我很开心他能够这样大胆的表达自己,而姐姐又抱又亲的回应也让我认识到:没有人可以拒绝爱,每一个人收获这样真诚表达的时候都会欣喜,都会由衷地感到快乐。

    今年夏天,爱人因病住院了,为了不耽误工作,也能照顾好生病的爱人,同时不让帮我带孩子的妈妈太过劳累,我就每天跑来跑去,奔波在家、单位和医院之间,非常辛苦。一天,我和孩子玩着玩就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感到有一双热乎乎的小手捧着我的脸,我赶忙睁开眼一看,他的小圆脸就摆在我面前,大眼睛认真的注视着我,冲着我嘿嘿笑,我还没来得及问,他就说:“妈妈,累了,妈妈,亲亲”,然后把湿漉漉的嘴巴贴在了我脸上。我惊诧的看着他,然后有点激动地点点头说“宝宝再说一遍”。他就兴奋的跳跃着伸出两个食指,一字一顿的说“妈妈,我爱依(你)”,然后咯咯咯的笑起来。这时妈妈把饭菜都端上了桌,说:“快起来吃饭吧,吃完再睡,看看孩子多懂事,冲这个干啥都值得!”还沉浸在幸福中的我忽然抬起头,看到灯光下的妈妈,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关切和怜惜,我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几近沸腾的幸福感,我也学着宝宝的声音,说了一声:“妈妈,我爱依(你)”……

    儿子很小,但是他却是爱的精灵,正因为他心中有爱,他能感受到身边的爱,他能把爱大声地说出来,才使爱延伸蔓延,让我们都嗅到了爱的芳香。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芬芳撒播大漠四方,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的歌唱,再把爱的幸福带近每个人的身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