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洗澡不是问题。洗澡已经在自己的家中解决了。
我们小的时候,洗个澡可是个大事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洗澡要到澡堂里洗的。尽管我父母都在医院工作,洗澡不是问题。但是他们从不让我们到医院的浴室洗澡。因为那是给职工洗的,我们不能去“占国家便宜”的。
那个时候洗澡是到公共浴室,也叫澡堂。一般澡堂挺大的。有好多的简易木板床。我们常去的是在西草场街的拐角。洗澡的费用是0.26元。但是,那个年代许多工厂因为自己没有澡堂就给职工发澡票,在学校,我们班上许多同学都有“澡票”,我可羡慕了!那个时候,在学校的同学一说什么“我妈厂子”“我爸厂子”,让后大家就特有共同语言。唯独我,爸妈都没有“厂子”,说“我爸妈医院”简直就有点说不出口的。那个时代是唯成份论的时代。讲究
的是什么出身。工人出身,贫农出身最硬气,到哪里都是“红五类”,我问爸爸,我的出身为什么填“职员”,爸爸说,没有填“医生”,我们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所以统称“职员”。这个名字我不喜欢。但是没得选啊。
洗澡一般要约上几个小伙伴。通常在晚上。如果赶上人不多,我们可以有一个床铺,相当于床头柜一样的小柜子可以放自己的衣服。由于平时上学,一般喜欢周末去。一般是人多的时候,没有床铺了,每个人一个大筐,草编的那种。地上一大片,学生身上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孩子,身上有自己的钱包,游戏机,手机。我们那个时候没有钱包,许多时候澡票是同学给的。进澡堂门,要买票,我也给他澡票,心里特得意!感觉就像是享受了特殊待遇似的。
澡堂里很热,浴池一般有几个,较大,有一个是水很烫的那种,雾气蒙蒙的,常常是给老人们泡澡用的,他们不怕烫,在池中大声地聊天。旁边一般有一个不太烫的。大人们告诉我们,到澡堂洗澡的程序是,先到热水池泡,让后擦肥皂,到喷头去淋浴。让后到小床铺上躺一会。大人们还可以要一壶茶,我们没钱,从不喝茶。
池边还放着许多大石头,叫“搓脚石”,旁边还有专职搓澡工。多少钱搓一次不知道。因为要付钱,我们是不干的。泡澡水池中,大家闲聊一会,然后互相搓背,那是免费的。然后就去淋浴。地特滑,因为有肥皂水,大家特别小心,怕摔了。洗澡的周期很长,我记得是得一个月洗一次就不错了。因为经济原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当然有人给澡票,我就不计较了。哎,人品啊,都有点占小便宜的意思吧。
冲干净了大家回到简易床铺躺一会。如果没有床铺,就准备穿衣回家了。洗完澡,全身舒服,没有什么护肤品,还有,洗澡仅限与秋冬季,因为家里太冷没有条件洗,。夏天就到水管子下面,穿个游泳裤,站在院子里,拿个大盆冲了。咱是男娃,不怕啥的。
还记得,冬天洗完澡,穿上厚厚的棉衣,到外面,北风一吹,身上倍儿舒服,一点都不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