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城中故事
城中故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75
  • 关注人气:2,3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记忆——(一)

(2012-04-17 13:38:18)
标签:

杂谈

   我的童年是在宣武区的琉璃巷度过的。

  

我家的小院

 

那是一个非常窄小的街道,与北京的文化节琉璃厂就隔着一条街道。我们住的是医院的宿舍,红墙,大的木门,是双开的,门口有一小片水泥地,当时的街道都是土路,这片水泥地显示着院子的身世。门的上方有一个半圆形的石雕,雕的是什么我记不得了,据说原来这个院子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小时候觉得院子挺大的。可以在院子里骑自行车的。院内有两颗大的枫树,每到秋天,树叶变黄变红,然后落到地下,整个院子都铺满了黄色红色的树叶,非常好看。记得那时候,我们特别愿意把树叶拢到一起,让后坐在铺满树叶的地上,享受秋天的阳光。躺在厚厚的树叶上,大家都会非常得意。

    院子里还有两个花池子,种着向日葵,还有小的喇叭花。紫色的叶子,白色的花,非常好看。还有两个葡萄架。每到夏天,葡萄架上长满叶子,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院子里夏天大家就在葡萄架下乘凉。那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玩耍只限于院子里,孩子们从不出去到街上玩。冬天的时候,我们在院子里堆雪人,从台阶上用雪铺成“滑道”,冬天里,我们甚至喜欢水管破裂,院子了到处是冰,可以滑冰的。漏水我们从不担心,因为那是大人们的事情。

   院子有两个红色的楼组成。中间的是一个2层楼,西面还有一个楼,都是2层。整个院子住了18家人。人口不少,孩子也多。记得童年我们的生活非常有意思。院子大,有两条固定的铁丝,是给大家晾衣服的。这两条铁丝也正是我们打羽毛球的界网。不管高度合适与否,至少有一个标志。那是侯的院子不像现在,大家都非常珍惜院子的卫生,没有私搭乱建的建筑,院子里保持着足够的空间。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在院子里活动。老人,孩子,煞是热闹。

  

我的“篮球场”

 

院子东墙前的一棵枫树是年龄最大的,树干很粗。我小的时候喜欢打球,一次爸爸带我和哥哥到大栅栏附近前门的体育商店。那天爸爸很高兴,答应给我和哥哥买一个篮球,那时候的篮球是胶粒的,要5块钱呢。我和哥哥非常得意。我们回家后拿了球到院子里玩,别提多高兴了!光有球,觉得应该有一个篮球框啊。我们几个小兄弟,把院子里的井盖改装了,那井盖是一个木头的,长方形是有三块板拼成的。我们找到一个铁环,镶在井盖做的“篮板”上,这样就做了一个篮球板。我们找了几个大的钉子,把这个“篮板”钉到树上。这样,我们的院子里有了一个“篮球场”,每天下午,我们就在院子里面打篮球!那时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别的院子里的小朋友都很羡慕我们呢。

  

水资源短缺

 

由于是家属宿舍,住户都是医院的职工,成分比较简单。我们住的是西楼。有五家人家。我们住在二层。房间不大,18平米。中间用苇箔打了个隔断,算是两居室吧。木制的地板,走起来有吱吱的声响。楼上的住户是不能在房间内蹦跳的,楼下受不了。我家门口是一个公用的洗水池。自来水龙头为楼上的三家人家提供自来水。由于是二楼,水压低,楼下的自来水管一开,我们就没有水了。如果赶上楼下洗衣服,我们要等好一会儿呢。大人们碍着面子,不好意思,我们用水时,如果下面持续在用,我们就大喊:“给点水!楼下”不管他是谁。冬天水管是会冻冰的。每天旁晚,水管要回水,晚上就断水了。如果不关水龙头,第二天就一定会冻的。那样就没有水了!

  

神秘的院长家

 

院子不小,但大家和平相处。记得当时院子里住着最大的“官“是老院长。据说是老干部,长征过的。他们家住在院子里最好的一层,有好多房间呢。后面是厨房。他们家可神秘了,我们只在他们开门的时候看过一点。我们都知道,他们家是有电视机的,还有白色的沙发!那个年代如果谁家有电视机和沙发那是个不得了的事情哟,据进过他们家的小伙伴说,他们家可干净了可宽敞了。我们可羡慕了,院长家的孩子比我们大,当然不会和我们这帮“小屁孩儿”一起玩了。文革后,院长搬出去了,我们才得以进到那个房间内看看,原来真的很大!

 

快乐的假期

 

孩子们永远是按照年龄自己结成的小团体。大孩子们会利用暑期组织各种活动。记得当时有个大孩子,组织大家把家里的图书都拿出来,这样大家可以共享。我们都毫无保留地把家中的图书拿了出来。大家很兴奋,互相借阅。那时候的假期,特别是暑假,各个学校都给布置家庭作业,我们有学习小组,学校在假期以前,就把学生按照住家的远近分成学习小组。每天上午是学习小组的活动时间。老师会来抽查的,我们都很自觉。不像现在的孩子,作业到等到最后写,我们的家庭作业时有日期的,每天写多少固定标记。我们特想早点写完,但是老师要检查,我们不敢超前。学习小组在假期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家长们都上班了,孩子们自觉地一起学习,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扫地的奶奶

  文化革命开始了,一切都变了。院子里的和谐气氛没有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搬到大的房子了,有的却被换到小房子中。院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出了一个扫地的老奶奶,原来就不怎么说话,一夜之间,每天给大家打扫院子。我记得她系着头巾,把脸的大部分蒙上了。每天不开心地扫地,周而复始。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妈妈也没有给我解释,只是说她得阶级成份不好,听说她得老公是国民党的什么高官。妈妈告诫我,我的出生就是这个奶奶接生的,不要像其他孩子一样去欺负她!

   其实这个奶奶看上去非常优雅,慈眉善目的。说起话来总是细声细气的。记得她有个儿子,会弹吉他。我们那个时候不知道吉他是什么,在我记忆中,只记得他会弹吉他,至于弹的什么曲目就更不得而知了。文革开始后,他们从原来住的大房子中搬到后院最小潮湿的房子中了。奶奶每天扫地,脸上没有表情。我从没有看她笑过,不知何时,奶奶和她的儿子也搬走了。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