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旅行祈祷与爱
旅行祈祷与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41
  • 关注人气: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杭州民营书店de最后坚守者

(2015-04-30 10:20:28)
分类: 转载

杭州民营书店de最后坚守者

 

《人文杭州》记者 杨墨竹 文 韦陈健 制图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店

 

《人文杭州》记者 杨墨竹

 

 

 

 

  

  “一座城市要有文化气息就该有更多的书店,无法想象一个城市如果书店越来越少,最后都逐渐凋零无法生存。那么,这个城市会变成怎样?”

  杭州城市文化氛围一直很浓厚,民营书店曾大量存在,给读者提供一个个心灵港湾。如今,这些书店有的已悄然退出,有的已转型商业化经营。

  回望杭州民营书店的起起落落,繁荣兴衰,不免让人生出很多感慨……

 

  黄金90年代——六公园的书店群

  提起六公园的英语角,不是太上年纪的杭州人都知道。追根溯源,这是来自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书店群。外文书店、三联书店、现代书屋、文史书店……当年都聚集在西湖边这一方土地上,也正是因为当时外文书店的热火,才掀起了全城学英语的高潮,据说马云当年也曾混迹过那一带。

  而说起这一圈书店人文气息最浓的,当数三联。1991年三联刚刚进驻杭城,叶芳就在其中,直到2006年从杭大路关张,她是切身之痛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离开杭州7年,再提起当时的三联书店,叶芳依旧怀念那个回不去的年代。“90年代的书店之所以兴盛,是拜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所赐。20年前的大学生还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他们对人文的兴趣是极大的。这些都是现在不再具备的条件。”

  当时,杭州几家书店在订货会上,如果谁漏掉一本好书,会痛心疾首;而发现了别人没注意的好书,得到的是无以伦比的满足感。三联书店在当年的杭州风光一时,文学沙龙从那时起就受到热捧,徐岱、卢敦基、王旭烽、范景中都是铁杆读者。叶芳记忆中,在一次三联组织的千岛湖读书活动上,他们遇到了另一家商业俱乐部的旅游团,虽然读者们看上去更寒酸,但内心的自豪和充实让这一行人丝毫不感到羞怯,反而对庸俗化的旅游观光客充满不屑。叶芳感慨道,之所以说民营书店的大势已去,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的清高到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所有挽救也必然是徒劳。虽然依旧从事图书出版业,叶芳对民营书店的态度却是丝毫不掩饰的悲观。

  与三联相隔不到50米,加上当时的外文书店和现代书屋就形成了著名的湖滨书店群——一个三角形的构造本是最牢固的。但先是现代书屋的关闭,老板倪闻不卖书开起了茶馆,接着三联搬到杭大路,外文最后则搬到了现在车水马龙的凤起路。六公园的书店群就这样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书店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体现,叶芳如是说。

  2006—2011年的教工路156号

  2006年的12月,三联曾经的“老员工”万建芳在教工路156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对面开出了一家新民书店,想延续昔年三联的文脉。书店的定位是“品质阅读的先行者”,甚至开出了市区内满100元免费送货的经营策略。

  可惜好景不长,两年之后的2008年对于国人是个记忆颇深的年份,而对于杭州来说,这一年的教工路156号给市民留下的印象,就是频繁地易主。当时的电子商务正处于茁壮成长期,在网络书店的夹击和实体书店房租的重压之下,万建芳投奔杭州本地网站“19楼”,开启了线上线下联合经营的新模式。但这样不成熟的运营依然逃不过厄运,还是2008年,还是在同样的地方,国内著名民营书店品牌光合作用在杭安营扎寨。

  光合作用总店位于厦门,所以进军杭州市场后依旧带着那一丝小清新和海风的味道。抛弃传统的书店经营模式,设置供读者看书、聊天的沙发吧,进门后就能闻到咖啡的香气。这样一间书店,多了年轻人喜欢的小资氛围,却也缺少一份厚重的人文情怀。第二年,光合作用也搬离了教工路,到杭州大厦里面租了一间楼梯背面的小屋,租金昂贵,人气也难聚。因为和杭州本地已经成熟的晓风书屋、枫林晚书店等竞争惨烈,到2011年2月为止杭州的光合作用就“停止”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业界曾经是民营书店标杆的光合作用品牌,也没能熬过那冰冷的一年。

从那时起,人们熟悉的教工路156号和书店再无瓜葛。

  沈记落寞,铁驴不见

  狮子转型

  如果说书店的气质和主人有绝对关系,那么曾经藏匿在杭州街头巷尾的沈记古旧书店和铁驴书社,都能看出主人的“闲云野鹤”。沈记古旧书店的老板沈界平现在依旧每天上午在自己的店里忙活,只不过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就退避三舍。“不能采访了,老早叫我们关掉了,采访要出麻烦的。”因为开在社区的地下车库里,2012年沈界平就收到了“停业令”。

  经营四年之后,如今已经没有营业执照的沈记古旧书店,也不能算是一家正式开放的店面,更像是沈界平自己的一个藏书库。《杭州戏曲鉴》《浙江文化》等一些大部头的书在这里都能保存得很完好,看不出是回收来的旧书,实际年龄比读者还大。沈界平和朋友老周还是仔细地清点,来回地整理,准备把一些书装箱收到另外的仓库去。老周说:“这些书别看旧,他(沈界平)还是挑选过才放到这里来的。”

  曾经另外一家没有固定营业时间的书店,就是杨晓海的铁驴书社。原地址在文二西路紫桂花园门口,现在已经被服装店和足浴店代替,在夜晚远远看去是灯火通明的热闹。2002年起,老板杨晓海决心经营一家自己的书店,从一开始野心勃勃到最后一人苦撑,铁驴书社用8年时间证明了民营书店面临的所有困境。有读者回忆当时的铁驴,风格就是“极小众”,只有和老板志趣相投的人才会从中选出中意的书。

  杨晓海关闭铁驴书社的第二年,杭州迎来了财经作家吴晓波创办的蓝狮子书屋。对杭州的文艺青年来说,曾经的蓝狮子书屋给他们带来了不少乐趣和希望。作为“唯一一家看得见西湖的书店”,它设立在大型商场的三层,拥有绝佳观赏点的露天阳台。去年5月,很多人发现悄然整修后的蓝狮子书屋转眼成为了“蓝狮子·雕刻时光”,曾经的文学沙龙活动换成了门口黑板上的“周三女士免费赠红酒一杯”。店内的服务员穿着的是眼熟的雕刻时光工作服,而立在书架上的各类财经图书,远不如菜单被人们利用得更多。有顾客说“感觉变了味道”,也有人发出声音“只有这样的混血经营,才能拯救民营书店”。

  >>>下转B2

 

 

>>>上接B1

迈入成年的它

  今年开始,杭州晓风书屋正式迈入十八周岁的门槛。

  一个普通工作日的午后,小雨,晓风书屋体育场路店内偶尔会有一两个客人进门,熟稔地把伞收起来放在门口的归纳箱中。一个父亲领着两个女儿进来,对店员说:“我订的那本书我来拿一下。”孩子们背着粉红色的书包,踮起脚尖握了一大把前台的免费糖果,就跑到了亲子区的漫画书跟前。

  朱钰芳说,以后的书店要更加便利化地走近读者,它离不开他们。她在1996年辞掉工作,和爱人一起创办了晓风书屋。当初在保俶路上的那24.8个平米,如今已经扩展了10倍空间,静静矗立在繁华的体育场路,也是极少数依然坚挺在市区的民营书店。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另外9家分店和1个批发店,分别在浙江美术馆、河坊街景区等地段。在不同的店面,朱钰芳夫妻两人也会对书籍做出细化的分类:在浙大校区内的晓风重文史、美术馆店则艺术类图书更多,而在南宋御街上的晓风,更偏重于杭州本地的读者爱好。很受本地读者欢迎的《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就在这家店里拥有一个“小灶”,全国慕名而来的粉丝都会追随至此。

  2011年的时候,网上就有声音说晓风书屋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开店近18年、依然坚守在市区奢华地段,“它居然还在靠卖书赚钱!”事实上,刚刚过去的3月9日,李承鹏的杭州新书见面会就在晓风书屋的主办之下,吸引了成千名读者到场。“其实早在2005年,晓风书屋就邀请了当时还不出名的易中天来做活动。”那时易中天来参加西湖书市,朱钰芳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办起了晓风第一场的文学沙龙,现在体育场路店门口的对联正是出自易中天笔下。“没有想到后来易中天老师就突然火遍全国,当时我还怕没有人来,特意邀请了晓风的一批老顾客。”去年一年,晓风书屋共举办57场文学沙龙。

  

  多元化经营找到出路

  1997年,当时的杭州已经有近千家书店在经营,枫林晚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了杭州未来不可或缺的品牌。它创办于一个厦门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朱升华的手里,他曾被浙江一知名大企业集团选中担任投资分析师。不到一年,他便放弃了这一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向好友借了5万元钱创办了书店。如今的枫林晚已经成为许多才子佳人来到杭州办活动的首选之地,金庸也曾经在一个晚上悄然来到枫林晚,即使这样一家学术书店并不卖他的武侠小说……

  经过几年的打拼,枫林晚通过坚持学术风格,在杭州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但战营却步步紧退。从最初文三路的繁华路段,搬到了紫荆花路,变身为书立方book3距今已经有6年时间。2008年阿里巴巴滨江园区还在建设,管理层就找到了朱升华,希望他把枫林晚开到阿里巴巴内部来,真正为企业员工找到学习和阅读的氛围环境。于是第二年,阿里巴巴枫林晚正式开业,当年阿里员工的阅读量达到了8.9本/年,远超国人的平均分。做更多企业的“文化管家”成为了枫林晚书店新的角色。

  而文学沙龙这一形式,也是几家苦苦坚守的民营书店都在坚持的事情。2012年,杭州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民营书店健康发展的暂行办法》,每年安排3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以资助、贴息和奖励等方式来扶持杭州民营书店发展。对此,朱钰芳说:“救济金用来干吗,救自己?没意思。我们去年全部用来做活动了。”虽然这对经营人来说是巨大的成本负担,但给读者带来的自是徐徐的文学清风。除此之外,做公共图书馆也是朱钰芳的愿望和目标,体育场路店是晓风的综合店,这里不仅划分出了阅读区、亲子区,还可以坐在沙发上泡一壶茶,细细品味刚选好的书。读者王小街在《晓风书屋的记忆碎片》里就写道:“我每次从书店出来,都会透过玻璃窗看里面各种顾客捧书端详的姿态。那种印象是很迷人的,感觉时间会在那里面凝固,缓缓雕刻时光;而一窗之隔,外面的体育场路车马喧嚣,行色匆匆。”

  体育场路上,与晓风书屋隔街相望的,还有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说它不起眼,一是因为面积小且招牌实在不好寻,二是它与一家花圈寿衣店相邻,大多数人不愿意把目光停留在这里。但如若你愿意走进这间国学书店,会发现实际它算得上是个惊喜。热情的店员身穿蓝色棉布围裙,书籍算不上多,但分类清晰,最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着实可爱。6元可买到一本《茶花女》,王朔的一本小说标价10元。

  老板孙文斐坐镇凤起路店,和香港的二楼书店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它隐匿在繁华街道的地下。1999年她在老家舟山开办第一家国学书店,后来移居杭州,书店以70%国学类书籍作为主打,辅以特价图书的招牌,现在也已经拥有三家连锁书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孙文斐同样是和先生一起经营书店,她最近问先生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关掉体育场路店?”体育场路店在三家中房租最高,去年一年,他们亏了三四万元。剩下的分店,房租和员工工资各占一半。孙文斐说,关了实在不舍得,只要能撑就撑下去。

  因为主要经营特价书,国学书店少有新书,多是上半年在博库书城的新书陈列架上看到,下半年就可以在这里用一半的价格买走了。虽然顾客量相比其他书店较多,但微薄的利润也让这家小本买卖店岌岌可危。

  对于民营书店的艰难生存,晓风书屋朱钰芳坦然说道:“最艰难的时期一是1999年从保俶路搬到体育场路,虽然只是转了个小弯,却要重新建立读者群;再有就是最近三四年。”网络电商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朱钰芳最怕的还是读者的不信任,“网上才卖四五折,你们书店这是暴利啊!”实际上实体书店95%的进货必须高于6到7折,75折进来的书才能勉强保本。听到读者这样的误解,朱钰芳只能深深叹息。

  从事图书行业20年,朱钰芳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生存。晓风书屋和同地段的理发店、花店相比,利润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去年一年晓风书屋举办的50几场文学活动、读者见面会等,其中知名作家来杭的吃住行所有费用,都要摊在朱钰芳两人身上,成本入不敷出。

  记者在晓风书屋采访的时候,有一对大连来的情侣一直在侧耳聆听朱钰芳的谈话。细聊得知,25岁的小王和女朋友正准备在大连开一间独立书店,特意到全国学习经营书店的经验。“我们到南京的先锋书店,到厦门,都有很多很特色的店。但不是恭维,今天来到晓风书屋,觉得这才是真正能让人有阅读欲望的书店。”朱钰芳说有很多人都曾提出要加盟晓风,但她总是劝他们谨慎,“想赚钱的就别做这一行了,就算是真心热爱,也要有心理准备。每一间书店都是要养的,我也不愿意轻易砸了自己的招牌。”

  即使是竞争对手,如果杭州有新的书店开起来,朱钰芳心里还是欣慰多过警惕。但实际情况是,一家一家曾经的同行,都在慢慢消失。从最早的湖滨书店群,如今最好的位置早已让给了奢侈品店,金色的招牌闪耀着的是骄傲的物欲。而如今大多游离在城外的民营书店,门可罗雀,很多老杭州的读书人都发出“拯救民营书店”的呼吁。殊不知,一个行业需要拯救的时候,自说明它出现的问题。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对于杭州民营书店来说,它们是这个城市原发的文化细胞。纸质书籍也许会在某一天消亡,但它传播的自由和智慧,自会找到它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给27岁的自己
后一篇:链接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