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咖啡小店——致隐藏在城市深处的梦想
(2014-07-14 13:18:01)
标签:
情感 |
引文)到一个温暖的城市,开一家温暖的小店,等待着遇见一些温暖的人。这常常是一些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而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梦想的小店”。他们曾经是漂在北京、上海、海外的石家庄人,后来选择回到石家庄,开一家或有着独特主题或纯粹的咖啡小店,精心布置环境,选择主题,实现自己的创业和生活梦想。他们的咖啡人生代表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开一家小店经历了哪些故事?本期《河北画报·置家》走进这些梦想小店,聆听他们的故事。
Manul focous:再不折腾就老了
不为生意 只为梦想
街边林立的小店是一个城市气质的体现,它们更用或叛逆或恣肆的青春热情传递着一个城市的生命气息和温度。寻一个闲散而空旷的午后,独自迈进了这间隐藏在酒吧大院深处并不显眼的小店。复古的中式大门,外婆年代的青砖灰瓦,幽幽暗暗的灯光,慵慵懒懒的音乐,使整个氛围安静而神秘。无论是墙上、门上还是玻璃桌面上,都随意贴满了照片,一张张特写的的面部表情任谁都忍不住驻足。一个长发女孩蜗在淡紫色沙发里,怀里抱着小狗悠闲地喝着咖啡。“能喝凉的吗?”蓝色裙装,妆容精致的副店长冲我微笑,我颔首着报以微笑。少顷,精致的透明茶杯摆在面前。轻抿一口,清爽的薄荷味道溢满味蕾。伴随着轻柔的欧美音乐,店长马小七将自己的梦想故事娓娓道来。他的笑容很腼腆,说话的时候,幽幽淡淡,语气里充满童真。
一年前完成了在马来西亚五年的学习生涯之后,马小七选择回到家乡石家庄,完成自己最初的梦想。在马来西亚的第一年他就萌生了开一家小店的想法,“那时候和女朋友计划开一间都是猫的小店!”而真正促使他坚持去实现梦想的是另外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摄影,但是家人不支持,他二话没说,自己背着相机就上路了。现在他已经拿到了泰国的绿卡,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他深深触发了我。”马小七告诉记者,性格有点内向的他其实是个极其叛逆的人,“我不喜欢被人管,双鱼座就是向往自由!”酷爱摄影和旅行的他,在马来西亚的第二年,收到了舅舅送的第一架相机,正式开始了摄影生涯。国外的五年,他基本将马来西亚周边城市都逛遍了,拍摄了许多照片。马小七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回国之后,母亲曾建议他先去星巴克打打工,学习咖啡的调制,积累了经验再自己开店。但是马小七有自己的理念:“我要的风格和星巴克是不一样的,我要做的不只是咖啡,而是一个有主题的小店。”咖啡店能顺利开张,马小七非常感谢在外企工作的舅舅。“舅舅也喜欢泡咖啡店、摄影,对我的梦想非常支持。”因为资金问题,马小七在朋友的推荐下选定了这间有着十几年历史,将近100平方米的店面。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是却营造了难得的安静氛围。“刚来时,看到这里的中式装修风格,我非常欣喜,开一间摄影主题的咖啡店,将中式欧式相结合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
一个月之后,凝结着自己独特理念的创意设计,一帮任劳任怨的朋友们的热心帮助,及父母在精神和资金上大力支持的以摄影为主题的的manul focus咖啡馆顺利开张了。
摄影是一种态度
于客厅巨大的玻璃桌上,摆满了表情各异的人物特写照片,或微笑,或凝目,或搞怪,或沉思,但是每张照片都散发着浓重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让人忍不住探究照片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照片就是马小七追求的“暴力街拍”风格。“我喜欢距离人一米左右拍特写,尤其是抓拍陌生人的第一反应,那一瞬间是最自然的。”在马小七的纪实摄影中蕴含了浓厚的生命感情,这种照片“很有意思”。他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微博发布自己拍摄的照片,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来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许多河北传媒学院摄影专业的学生们常会过来交流经验,取景、拍照,甚至很多朋友专门从经贸大学那边赶过来,只为寻得一处安静休闲的地方,拍拍照,聊聊天。
令马小七自豪的是,基本来过这里的客人都是回头客,大家会一起交流摄影心得,在小店深处的墙壁上,贴满了马小七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那里搜集来的照片,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奔跑在追梦路上的故事。马小七一直感恩自己的幸运,通过这间小店,他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个怀揣摄影梦的朋友,梦想着开家自己的小店,但是父母却希望他读研、读博,将来找份稳定的工作。无奈中他就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马小七的小店,将自己的照片在这里展示,和马小七一起经营梦想。前段时间,他为了保护相机而摔伤了手,有个朋友连续两三天跑到店里来看他。他指着展示架上陈列的摄影、旅行方面的书告诉记者,“很多都是朋友们专门送过来的。”
Manul focus的意思是手动对焦,摄影在未进入数码时代时,许多相机都是手动对焦,它是严谨摄影态度的体现。马小七用它给小店命名,更是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
咖啡是一种伴随
马小七曾在微博上看到过很多咖啡店发布的各式各样咖啡、点心的照片。对此,他不以为然。他喜欢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发布出来与大家分享,用照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态度。马小七不会刻意追求咖啡的味道,“都是自己瞎鼓捣,随心而兑,只要客人觉得好玩就行”,心血来潮时,他甚至会让客人自己调制。马小七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真正远离商业气息,告别都市的浮躁和拥挤,真正享受到温馨舒适,在这里简单地聊天,相互切磋交流。为了摆脱束缚感,他无论是在着装上,还是装饰上都采取极简主义风格。他将咖啡价格定得较低,大众化的人群都能接受,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多交些朋友。
但凡来过的客人都会说,这里不像个咖啡店,更像是一个家,家里有卧室,有客厅,还有一帮可以天南海北一起聊,无拘无束一起玩的朋友。马小七认为一间咖啡店最重要的就是“拉近与客人的距离”,他希望任何来到店里的客人都能聊得很开,任何来过的客人,他都会与对方互相关注微信,保持联络。“我自己也去青岛、北京很多的咖啡店,只是单纯喜欢那里的风格环境,与朋友聊天的氛围,就想找这么个地方放松、休闲,让心灵休憩,而不是简单为了喝一杯咖啡。”在马小七的概念里,咖啡是一种伴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享受。
马小七回忆起自己的小店刚开张时的困境: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刚开张时,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星期都没有一位客人。自己常常一天下来,都挣不够打车的钱。那段时间他很纠结,矛盾,一直问自己,要不要坚持下去。他认为经营小店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是否有经验没那么重要,经营一家小店最重要的是诚心对待客人,有很高的亲和力,创造自己的风格。这家小店凝聚了马小七太多的心血和梦想,不管未来如何,他一定努力将它经营好。
Coffeewe café: 我就是想做个生意人
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梦想是什么”,你会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梦想形同眼罩,既能让你少受干扰而聚焦,也能让你被其框死,看不到毕生难遇的良机。”coffeewe café的老板吕聪对于梦想的定义与此相似,他说:“去拥有一个东西,那不是一个梦想,那是一种结果。梦想,是要自己去真正地分清你想要什么,还有就是你想给什么,付出什么。” Coffeewe café是吕聪的“梦想小店”,但却不仅仅是梦想中的小店,而是他在捋清自己的“想要”之后所认真规划的事业。
COFFEEWE位于槐岭路与万达步行街交叉口西行100米路北,相对于万达广场内的喧嚣和繁华,它就像一位藏身在闹市中的隐者,静立在那里,时而飘出几缕咖啡香,等待着聆听你我的故事。走进店里,一只英国猫懒懒地趴在墙边的木质座椅上睡着午觉,名字叫蓝威,复古墙面上挂着的一个醒目的工具箱,里面收纳着各种常用的工具,吕聪说:“开一个咖啡馆,真得要什么都会,既修得了咖啡机,又做得了设计;既懂得了经营,又做得了财务。那些工具就是我们平时清洁、修理咖啡机时用的,放在那里美观方便,毫无违和感。”一个复式的小二层,楼梯扶手和护栏是铁质镀灰的工艺空间设计,看上去很有质感,墙上是老式的吊灯,昏黄的灯光照在走廊中,加上二层视角广阔的开放式设计,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感受。
咖啡馆的二层虽然是开放式的设计,但是每套桌椅和场景设计都不雷同。靠近窗边的对式沙发采光较好,可以和闺蜜边喝咖啡边等庄里的日落;楼梯口的拐角是木质的高脚椅,翻翻原木色的书架上的过期杂志,总能感受到些许时光的味道;如果喜欢复古一点的风格,中间和靠墙的位置还有各种场景设计,桌上或角落,铁皮玩具、黑胶唱机、小提琴、木吉他、老挂钟、小风扇、黑板、粉笔、老相框、地球仪……店里的各个角落都不难发现各种有意思的精致小玩意和工艺品,这些都是吕聪在平时慢慢淘来、精心布置的。
这家咖啡店是吕聪开的第二家“小店”了,他开的第一家小店是在2010年的时候。那一年,吕聪大二,学的是行政管理,女朋友喜欢做蛋糕,经过专门的学习后,两人一合计,就一起在学校周边投资了六七万开了第一家小店——蛋糕店。首次做生意的他仅仅为了一个营业执照就忙上忙下整整跑了半个多月,这是他回忆起第一次开店时最深刻的经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平面设计,所以对小店的布置上很招大学生喜欢,那时候也恰好租到一个租金较低的地方,压力也相对较小,可以容得我们犯一些错误,容得我们去摸索和学习。后来经过悉心经营,他赚得了第一桶金,“这也是开这家店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本,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经验上,都让我对经营更加得心应手一些。”他说道。
谈到自己一路走来的“生意经”,他说道:“我觉得开一个咖啡馆,必须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因为你不营利就无法生存,你无法生存还怎么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就是用心,咖啡在中国不是很好卖,因为它不是刚性需求的东西,不像吉祥馄饨,每天都会有人来吃饭,咖啡这个东西,一天不喝没关系,一个月不喝也没有关系。所以就要用心,用心与否,顾客和市场会去检验。我们没有必要告诉顾客我们有多好,咖啡机有多贵,咖啡豆味道多好,只要你来到coffewe,你能欣赏到这里的东西,它们跟你的心志吻合,你就是我们的顾客。你愿意掏钱给我们,我们愿意用最好的服务服务您,这就是一种交换,心灵的认同和沟通远比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来的实际,而且长远。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咖啡做的好喝,这是一个咖啡馆的镇店之源,不同的环境主题可以有,但主旨不能偏。”
Coffeewe的生日是在2012年11月15日,到现在已经快两岁了,微博上@COFFEEWE的粉丝已经有5000多个了,小店经营状态良好,已经在酝酿另开分店。对于梦想,吕聪有着自己的看法:“咖啡主打环境,常常给人文艺、悠闲、舒适的感觉,但我不是个文艺青年,我就想做个生意人。我觉得类似于‘周游世界’、 ‘买这买那’那不是梦想,那是一种诉求,诉求什么时候都可以有,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好几个,但梦想有一个就够了。”他的梦想就是事业,他认为“做生意“和”自己玩“不一样,做生意要有做生意的样,技术上可以欠缺,但用心不能欠缺。他说:“消费和经营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说店是他的梦想,其实他只是想拥有,不想着怎么去经营。就像很多人喜欢宠物一样,看到路边有一个金毛,特别好看,特别喜欢拥有一只这样的狗狗的感觉。但实际去养一个宠物的时候,跟想象是不一样的,你要去喂它,去给它洗澡,要配它玩,要给它刷毛等,要从各方面去关心它照顾它。实际上这样下来,很多人才会发现,自己是不太适合去养狗的。这跟开一家店是一样一样的,梦想,是要自己去真正地分清你想要什么,还有你想给什么,付出什么。”
人物语录(box):“你不要担心你的努力别人看不见,你的所有用心别人都会感知到。”
胖ida: 一杯咖啡 事关纯粹
“非文艺,不玩高大上,I like 有梦想有爱”用彩色粉笔写在店内小黑板上的两行字是老板ida的真实写照:不文艺,接地气。结束了八年的北上广漂泊之后,ida回到石家庄,决定实现最初的梦想。认真学习了半个月的咖啡调制之后,ida坚信自己能做好。当她第一眼看到落地玻璃窗和绿树围绕的小院子时,就明白:“这是我想要的!”
追寻梦想 请准备充分
橙黄色的灯光,米黄色的原木家具,营造出家庭式的暖色调氛围。没有过于花哨的装饰,胖ida咖啡馆简单舒适而轻松。当很多人用艳羡的目光向ida诉说想开家小店的梦想时,ida便回以那句她常说的话:“光看我吃肉,不知道我受的苦。”很多人都以为开咖啡馆是很小资很惬意的事儿,殊不知背后的艰辛。ida回忆,店面刚接到手时,是个山西刀削面馆,破烂不堪,暖气片漏水,门口油渍满布。她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装修完毕。独立经营这家小店,所有繁琐的事儿都得自己来。“无论是咖啡的味道还是店内的风格都由自己来营造,小至一根牙签,大至销售政策都由自己来决定。”但是ida非常满足: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握。
“想经营一家小店,有没有经验,有没有钱,是最现实的问题”。ida的世界观是,梦想可以有,但是在现实面前是否有条件实现,却是另外一回事。“一定要受挫”,作为一名女性,ida不慕不切实际的东西,做真实的自己,她认为对于女性尤其如此,“要有事情干,不要妄图将未来交给男人或父母,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挣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今回想起自己在上海漂泊时住群租房、做机械工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那段“没有目标,也混不明白”的经历,她充满感激。是的,坎坎坷坷比一路顺风更成长。
每天帮客人打理小店、做咖啡、与客人聊天,时光在不断循环中延展,生活繁忙而充实。大学毕业时,给自己定下“35岁之前开一家自己的小店”的目标,ida自己也没想到,能提前五年完成。作为一个很理性的理科生,ida开店并不是心血来潮。“成本预算非常重要,开店前一定要主题明确,定好你要的风格,选址是把双刃剑,如何衡量成本与客源都是要考虑的问题。”馆主作为独立式咖啡馆的灵魂,“自己的概念与想法能否融入到咖啡馆里非常重要,而店主本身散发出的感情气息是不是能留住客人”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生意经,更是生活经
“不需要给自己定多少高大上的目标,定一些可逐步实现的小目标,大目标自然会来。”令ida非常欣喜的是,小店开张的第一个月便实现盈利。现在她信心十足,正在为“赚到人生第一辆甲壳虫”的梦想而努力。
做咖啡需要用心专注。ida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她尝试过很多家的咖啡豆,换过十几种牛奶,采用进口糖浆,自己亲手用冰糖熬制,甚至咖啡杯都采用国际比赛的标准杯。“一家咖啡店要想留住客人单纯地靠装修风格和店主本身的nice是短暂的,最根本的是咖啡制作的规范化和品质的提升,酿造独一无二的味道最重要”。
“如果你的咖啡馆没有了,我觉得我不会再进别的咖啡馆了。”很多客人对胖ida的咖啡早已形成一种习惯。纯正的奶香结合最原始咖啡豆的苦味,让“ida咖啡与别家的都不一样”。注入自己的感情与思想,咖啡便有了感情。ida亲手熬制红茶包,选用上等的鲜奶做奶茶,所有咖啡豆都选择名牌,用最快的手法和速度留住咖啡最适宜的温度,保持最最纯正的口感。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仅仅因为“做咖啡是一个走心的过程”。
Ida说自己是个性格豪爽的女汉子,也因为她的“nice”,在这间小小的咖啡馆里结交了许多无话不谈的好友。“真的特别感激,他们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她指着墙上的格子架里形形色色的的瓷杯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朋友和会员的杯子,我把它们作为我成长的勋章。”抬头望去,淡黄色原木格子架上,陈列着几十个不同风格、形状的咖啡杯,或文艺或可爱的图案背后是温暖的与咖啡的故事。格子最底层棕褐色的牛皮本里,涂鸦着与这间小店相遇的文字。
经过8年的积淀之后,ida靠自己的能力开了这间咖啡馆,看着越来越多独立咖啡馆悄然绽放在石家庄的角角落落,她很开心:“如果一个城市连愿意开咖啡馆的人都没有,这个城市就没有呆的必要性了。”但是对于诸多定位混乱的咖啡馆,她也有很独特的看法:“我们看到很多咖啡馆,书吧、电影、咖啡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加一小于二的。”ida只想为大家为大家提供一个安静的场所,一杯纯粹的咖啡,随意地聊聊天,就ok。那些所谓吸引客人的噱头是不长久的,“我不需要。”
现在她专注于做好眼前,当自己获得足够的沉淀和成长时,就将店面扩大,开设分店,为了让店内氛围充满生命气息,她想增加吧台唱歌表演。ida很欣赏日式精致的家庭咖啡馆,希望自己能做得更精致。经营咖啡馆让ida从容很多,也柔软很多。她的脖子上戴着一串佛珠,因为一个朋友对自己的触发,ida找到了信仰的支持。偶尔会翻翻佛学的书,坚持日行一善,每日将自己新的感悟发布至微博,传递正能量。闲暇时,便倚在窗边,看着树叶缓缓落满小院,给自己冲一杯原味咖啡,点燃一根香烟,享受一个人的咖啡馆生活。
结语:“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游乐场,堆满自己认为的许许多多梦想宝藏。如果你真正能够付出十分的努力,从那个游乐场,拎出一件,认真瞧清楚它的模样,悉心打磨,你就发现,梦想这回事,有可能也是用来成真的。”隐藏在城市深处的这群人,追寻着内心的声音和梦想的脚步,将最美的时光带给都市中匆匆的行人,也在一份坚守中践行着最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