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一节课收获的

(2012-01-14 18:32:38)
标签:

杂谈

http://s15/middle/5f89b57c4b67bcb49a38e&690今天是台湾大选,现在的这个时候正处于计票阶段,说不定我写完的时候结果就差不多出来了,我一直觉得马英九连任应该板上钉钉,

 

今天是第10天去xdf上托福课,相比于跟现在的我几乎没有太大关系的台湾大选来说,今天的这一堂课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我想通过关注台湾大选以提升自己政治方面的常识这件事的意义,更已经完全超出托福的范畴,所以,从来没有因为上完哪一堂课就写一篇文章的我,在下了课骑自行车回学校的路上,毅然决定必须要为今天这一课mark一下,mark下整个托福学习阶段的这条线上的重要一点,说不定也会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key point,是的,是整个学习过程,没准是the studying of the whole life。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一堂课让我感悟到了两个词的重要性,一个是体系,一个是逻辑。

 

体系。不管是托福也好,还是各个领域的学习也好,甚至是一个人整个的知识架构也好,今天突然意识到体系的重要性,也就是要先有总,才有分,先有整体的框架,才有具体的分支,托福学习如此,各方面知识的涉猎同样如此,否则只能像是之前我的知识系统,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一直羡慕能将自己的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的人,今天上了这堂课之后,好像突然开窍地意识到这些人一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一定在大脑中分门别类进行过整理。门类下面还有具体的划分,门类与门类之间还会形成联系。当然不可能每一门类都那么具体,但至少一定会有整体的框架。只有这样,才会在能用到这个知识的时候,到自己的系统中的那个门类中去截取,才会在吸收到新知识的时候,将新知识归类到某一门类中,而不至于让这些知识到处游离无处安放直至自生自灭。

 

有体系,就相当于自己对于这些知识是掌握主动权的,是能驾驭得了这些知识的,而不是自己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每次需要用它的时候等着它自己冒出来,它得需要你把它揪出来。但倘若它是零散的,乱糟糟的飘在大脑里面,那要怎么去揪它们,抓阄吗?

 

第二是逻辑。一直以来,我完全不是一个会用逻辑分析问题的人,但是上了杜老师的课,真心感觉能用逻辑说服人的人真心太牛掰了,能将最浅显的事用逻辑分析出来并把它明白绝对是逻辑性思维加强大的表达能力的结果。虽然我还不知道怎么变得有逻辑,但至少我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如果杜老师看了这篇文章,对于如何增强逻辑性的问题,恳请杜老师赐教。

 

这堂课的老师是杜昶旭老师。今天下了课之后,大家都走了,但我仍在像打了鸡血一样奋笔疾书着,因为这一堂课让我的托福学习有了新方法,新思路,这绝对是战略层面的。而当我兴奋地做好了接下来极其有动力的有体系的学习计划之后,我仍旧坐在那,一动不动,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发呆的那么专注。因为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方法和思路是绝对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学习中去的,这种按照体系、系统、分类式的方式,完全适用于所有学习。最重要的,那一瞬间,它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关于自己“好像读了很多书但是感觉知识仍然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甚至有些知识学了像没学似的”的疑问。真的从没有人给我解答过这个问题,而今天下午坐在水清401教室做完了计划停下笔的那一刻,我好像忽然开窍了,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那种恍然大悟之后的激动,开心,就像是小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一样,而这时候,没有人表扬我,但我却乐得像花一样,抬头看看窗外,好像北京的天都变的那么清新了。

 

谢谢杜老师,无以言谢,倘若我未来的人生学习真的有得益于这一堂课的感悟,那绝对是杜老师的启蒙。但说来也怪,杜老师在课上讲的都是具体的托福的内容,怎会被我上升到人生学习的高度,我想了想,回想到两点,一是今天我翻看前两堂课的笔记,再看今天的笔记,发现课与课之间的内容完全不是脱离的,老师的思路绝对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逻辑条理非常的清晰,讲义更是前所未有的思路缜密,这一定基于老师对于托福考试整体的理解、钻研和整体知识的把握,让我瞬间感触良多;二是老师讲课完全没有备课的资料,东西全在脑子里,尤其是在说到专业类的选题框架时,那么多门类,每个门类的细分,一并说出,这绝对不是背的,一定是基于脑子中有框架的理解的,那个时候我的某一神经好像就被触动了;三是老师最牛的一点,能把最简单的看似正确的事用逻辑推翻,处处讲逻辑,处处现逻辑。我感觉我这个文科生都已经快变成逻辑女了。

 

再次感杜老师,今天这因一节课收获的,必须mark。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