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师哥评论道:“季老的《人生漫谈》是一部很值得看的书,都是浅显的语言,却讲出了一个传奇老人对人生的感悟。”评价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接着昨天的那首诗说,《一寸光阴不可轻》是1998年季老为《燕园幽梦》做的序,而他老人家对这句话的身体力行,实在让很多年轻人自惭行愧,包括我。光是一个早起的习惯,就足以让我羞愧的抬不起头。“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对我来说,这话夏天是适合的;冬天则是在黎明之前几个小时,我就起来了。五点吃早点,可以说是先天下之早点而早点。吃完立即工作。”这样的叙述顿时让我感到自己虚度光阴之愧,仔细想想,真的好像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早起过了。不禁一下怀念起了大一大二的时候,每天早上都是准时第一个起床,不管前一个晚上多晚才睡觉,第二天肯定会早起照常不误。在宿舍楼还异常安静的时候就已经背起书包出发了。目的地是操场,按计划练声,读英语,固定的位置,每天不变的时间,这样足足坚持了有一年半的时间。不过说实话,被闹铃叫醒的那一刹那实在难受,起床也是做足了心里斗争,但是只要咬咬牙起了床,刷完牙洗完脸会瞬时觉得神清气爽,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并且这样一年半的时间坚持下来,成果却是明显的,专业较之大一时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英语四六级也是一考即过。只是后来,一些变故使得早起的习惯没有坚持下来,也更是不记得近期在7点以前起床是哪一天的事了。所以当看到季老的那段话,便开始异常怀念过去那些早起的日子,我也痛下决心,不能让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关于“尊师重道”。在《学习吐火罗文》和《我的老师们》的篇章,季老深刻回忆了他和他的恩师们的真挚感情,从那些小事的描述中,无不看出“尊师重道”的传统是多么深刻地刻在老人家的骨髓里。但也正如他在《尊师重道》中所说,“尊师重道的传统,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到了十年空前浩劫期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拨乱反正以后,虽有恢复,然而已今非昔比了。好学深思之士,关心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前途,怒然忧之。”仔细想想,的确如此,现在在学校,能够做到尊师重道的学生能有多少呢,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现象比比皆是,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也并非没有,教师的地位早已不比当日陈寅恪先生曾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六纪”中之一纪即为师长,可见尊师也属于抽象理想最高之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绝不可等闲视之。
关于“母亲”。季老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对母亲的回忆实在让人动容,季老说的这“永久的悔”就是离开母亲。“我在她身边只待到6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没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挺对面的宁大嫂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要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立面含着多少心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这段话写的人欲哭无泪,让人立马想要拥抱自己的母亲。平时在一起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只有看到这样动容的段落才想起妈妈能在身边是有多好。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的确是做子女的一生的遗憾,要知道。“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其实这样的一本书,并不是区区两篇文章就能概述的了我的全部感悟的,一位老人用近百年时间凝结的一部著作,是值得人用一生去品读,去回味的。读这样的书,真好像是走入七宝楼台,发现到处是奇珍异宝,拣不胜拣。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会有不同的启示和顿悟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