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王朝的故事233启蒙之风(三)伏尔泰的《亨利亚德》
(2011-09-28 15:08:00)
标签:
杂谈法国历史波旁王朝 |
就在法国上层为了国王亲政与大婚而忙碌的时候伏尔泰又在干什么呢?凭借《俄狄浦斯》一举成名后伏尔泰便决心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他接连编排了几部剧作,但是都没能重现《俄狄浦斯》的成功。有些颓丧的伏尔泰决心拿出自己的杀手锏,那便是他在巴士底狱中灵感突发的法兰西版“荷马史诗”——《亨利亚德》。
《亨利亚德》是伏尔泰早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以模仿希腊神话的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波旁王朝缔造者伟人亨利四世的传奇与伟大。作为业余历史学者的伏尔泰一生崇拜亨利四世,在他眼中这位开国君王的宽容、乐观、亲民、善良是任何一位君王都不能比拟的。为了描绘这位自己心中的大英雄,伏尔泰可谓呕心沥血,花了近2年时间不断修整,决心创作一部能够流传千古的史诗。
但是当他第一次向别人宣读自己的初稿时却受到了批评与怀疑。首先作品的内容太过敏感,对亨利四世的任何亵渎与不敬在当时都是不可饶恕的大罪,而伏尔泰则毫不避讳亨利四世的胡格诺教徒身份,同时在剧作中将天主教会放在了反派的位置。不只如此,伏尔泰还大肆宣扬亨利四世与情妇加布里埃尔的爱情,(旺多姆家族便是亨利四世与这位情妇的后代)这很容易被认为是对当今王室的不敬。另外用罗马神话的浪漫手法描绘真实的历史,很多人觉得并不谨慎。
伏尔泰是个经不住别人批评的人,(这算是他人格的最大缺点)以至于悲愤之余竟将《亨利亚德》的手稿扔进柴火中,幸好一位友人及时将手稿救出,并且鼓励伏尔泰完成这部伟大著作。伏尔泰原本想将《亨利亚德》献给菲利普奥尔良亲王,恭维摄政王是当代的亨利四世。但是奥尔良亲王的突然去世使得伏尔泰失去了最理想的赞助者。继而当政的波旁公爵统治较为保守,法国政府对异教徒的压迫又重新严厉起来,伏尔泰感到他必须等待适合的时机发表自己的作品。
之后的两年伏尔泰四处求学,他拜访了流亡法国的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博林布鲁克,(此人在安妮女王时期红极英国政坛一时,但是他反对汉诺威选帝侯入主英国,暗地里支持流亡法国的不列颠王位觊觎者詹姆斯三世,因而流亡法国)听到了不少关于英国政治、哲学的趣闻,这是伏尔泰第一次对政治学感兴趣,他开始怀疑英国已经在政治上领先法国一个层次。之后伏尔泰又前往荷兰,法国作家对这个商业共和国在宗教与经济上的自由感到惊奇。
回到法国的伏尔泰决心把《亨利亚德》搬上舞台。他做了不少修改,邀请自己的耶稣会学院老师纠正剧中对天主教会不敬的部分,与当时的著名女演员阿德里安娜研究如何升华剧中的爱情部分。伏尔泰决定先将这部史诗以文字形式发表,成功拉拢了几位荷兰商人做赞助人,在荷兰出版了《亨利亚德》的第一版,很快就成为荷兰书店的抢手货,不仅如此这部书还远销英国,在英国引起了一阵风潮。
法国监察部门依旧不许伏尔泰在法国出版《亨利亚德》,不过情况到了1725年出现了转机,波旁公爵政府与法国教会在新的税制问题上争议不断,为了报复教会的不合作,波旁公爵放宽了宗教管制,伏尔泰抓住时机向波旁公爵请求允许发表自己的作品,为了讨好这位首相,作者还增加了波旁公爵祖先二代孔代亲王的戏份,波旁公爵觉得这部戏有利于重振亨利四世以及王朝的威望,最终允许了伏尔泰的请求。
《亨利亚德》终于得以在法国上演,并且又一次创造了万人空巷的局面,法国民众很喜欢这种浪漫化的史诗,伏尔泰的大胆尝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亨利亚德》在法国引起了对亨利四世的崇拜浪潮,人们与伏尔泰一样将这位开国君王理想化,以至于其人格最大的缺点好色都被认为是法兰西英雄特有的骄傲。新王后玛丽.莱琴什斯卡也屈尊大驾观看了《亨利亚德》,当扮演亨利四世的演员高喊那句象征波旁王朝建立的名言“巴黎,值得为她做弥撒!”时,善良的王后一边鼓掌一边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并且在落幕后接见了编剧伏尔泰,给予了1500利弗尔的奖赏。(钱虽不多但面子十足)不仅如此,玛丽王后更说动了国王路易十五在宫廷上演《亨利亚德》,路易十五本人对戏剧并不热心,这位国王没能继承曾祖父路易十四对艺术的爱好,而且聪明的国王一眼就看出了作者对天主教会的敌意,不过路易十五还是十分高兴的看到祖先亨利四世被描绘成希腊神话般的浪漫英雄,给予了编剧伏尔泰宫廷朝臣的头衔。
伏尔泰又一次名利双收,他本人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剧作家,受到了王室的接待,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宫廷朝臣,这位刚过30岁的作家有些飘飘然了,伏尔泰从来都不是一个知道收敛为何物的人,(这也算是他的缺点之一)在别人面前他变得夸夸而谈,并且很快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敌意,这位文人即将遭受人生最大的一次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