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活着而吃”还是“为活得健康而吃”?

(2010-08-04 01:46:13)
标签:

保健

养生

糟粕

证据

现代医学

健康

分类: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第6期(8月号卷首语)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西方也有类似的话:“为活着而吃。”说的都是吃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面临“呼吸”和“吃”这两个生存的基本需求。一般来说,满足“呼吸”需求的空气几乎是无限的,满足“吃”需求的食物总是有限的。因此,从切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那一瞬间开始,每个人“吃”的迫切需求马上就被激活了。

群体“吃”的需求激活之后就主宰了世界。纵观人类发展史,采集,生产,储存,分配,交换,加工和享用食物,一直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从狩猎和采集到农业社会;从贸易、战争、政治,文化,科技到工业社会,进而到信息社会; 从“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胃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原始驱动力。

上溯千万年久,近至100年前,人类文明的进展和胃的蠕动一样,是缓慢的。人类一直在食物供应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之间寻求平衡。中国直到20年前,还被“吃不饱”的问题所困扰。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主要还是花在“吃”上面。痛苦与饥饿分不开,生病和“吃不饱”有关。因此,“吃”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大家都在为活着而吃。至于应该吃什么和怎么吃还来不及考虑。幸福从美食开始。没病就是健康。饮食文化影响千家万户。

因为是文化,就没有对错,不需要科学证据的支持。于是,“吃鹿鞭可以壮阳”,“吃形状似大脑的核桃仁可以补脑”,“燕窝滋阴润肺”,“绿豆清凉解毒”等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的假设和观点就冠冕堂皇地随着精华糟粕共存的所谓“养生学说”传下来了。

关键是,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文明进展日新月异。现代医学科学在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等领域已经为应该吃什么和怎么吃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证据。相对主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传统医学,包括养生学,很显然,现代医学科学对健康的认识更接近真理。

今天,有正常思维的人,如果得了肺结核(肺痨),都不会拒绝现代抗结核药物,而只服用“滋阴润肺”的燕窝。当然,经验医学中也有不少经得起科学检验的假设,比如传统养生提倡的起居有常等。不过,那些是精华?那些是糟粕?信奉“不出问题别管它”的多数现代人并没有兴趣和时间去鉴别。

因此,就像最近一期美国《新闻周刊》所说,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太多信息的时代。有用的信息和“垃圾进-垃圾出”并存。用谷歌搜寻“吃与健康”,在0.28秒钟内可以获得8千零30万条中文结果。其中当然少不了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的奇谈怪论。本期封面聚焦:“形形色色的‘吃’场怪象”列举的例子就是明证。

没有理由要求没有专业背景的老百姓从8千多万条结果中判别出那些是精华,那些是糟粕。那么,应该吃什么?怎么吃?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的。

       凡是重要的都是简单的。有四条简单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少上当,少受骗。

       1. 问问自己为什么而吃?为活着而吃还是为活得健康而吃?如果是为活得健康而吃,也就是说,为活得好,活得久,活得有意义而吃,那么,我们应该相信更接近真理的现代医学科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应该吃什么和怎么吃。相对于市面上各种流派的养生和食疗专家们关于吃的说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应该更科学,更可信。因为这是建立在科学证据上面的,是中国权威营养学家们的集体共识。

而且,“吃不饱”的时候生的病和“吃多了”的时候生的病是不一样的。在“吃不饱”的时候积累起来的养生和食疗经验,不经科学检验就直接用来对付“吃多了”的时候生的病,用普通常识来判断,也知道是不太可能都有用的。

2. 让科学证据说话。如果您听到,看到或读到有争议的关于吃和健康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专家的光环。问问有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没有的话,还是慎重一点好。比如说,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每天吃几斤绿豆会对健康有好处。不要相信吃进去的病可以吃出来。

3. 相信信息公开和比较的力量。信息也是一种商品,同样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有人说这是祖传秘方,或来自经典,吃了有益健康。问问您的医生,和亲朋好友聊聊,在互联网上查查,动脑筋想一想。人的健康所需要的营养素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讲得很清楚。平衡膳食,搭配合理,这八个字是怎么吃的科学答案。

4. 光靠吃是不能带来健康的。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在关注吃的同时,也要强调锻炼、戒烟、戒酒(限酒),制怒,除忧,保持好心态。

每个人应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为活着而吃还是为活得健康而吃,责任、选择和后果都在您自己身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