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百一十五篇•从《性科学》教学看综合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功能与目的

(2012-10-04 09:33:46)
标签:

健康

思想

杂谈

教育

分类: 性健康

从2007年开始,笔者在大连大学本科学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性科学》至今,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通过对学生性心理及性知识的教育,力图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良好婚恋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对性事件的应付和处理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公选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应该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 “通识性”是公选课的前提

个性让世界丰富多彩,而共性让世界秩序井然。不同是世界的直接表现,而相同是世界的内在的内容,是需要去探索才能把握的。规律是从不同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但具有共性的事物对于规律的获得,往往更能提供方便与捷径。我们一直强调,公选课不应该仅仅介绍个别知识,而是应该赋予学生以能力及方法,这是正确的。但如果一种知识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相关,这对学生提高能力及丰富方法乃至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跨越更有益处,而性科学这门知识就与每位学生相关。

性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翻开历史,从古至今;我们走向世界,从东到西,可以看到人类的性与人类同在[1]。孟子对性之本能性作以充分的肯定,“食色,性也”。弗洛伊德把性力(力比多)看成是人类一切本能的基础。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泛性论笔者虽然不完全赞成,但这种理论反映了性本能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看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性,每个人都不可回避,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重要的并不是对性本能的好恶,不是关注人们的性反应,而是与性相关的观念,是性文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因为性除了其生物学属性之外,它还有其社会属性。也就是说性除了其本能之外,它更是一种关系,一种从男女两个人开始,逐渐涉及到整个社会乃至历史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体现出人类的秩序、道德、智慧等。

2 “广博性”是公选课的基础

虽然“通识性”是公选课的前提,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通识”。再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等等,对性的态度是不同的。在人类对性的态度中,既体现出人类情感与理智的交融,也放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从这一内容出发,人们既可以有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又可以创造出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的巨著,性可以成为思想和智慧的源泉。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品味“性”这一本能的内容,会有不同的体会,并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知识点,这对自己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不同的专业,这会使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情感选择。因此,作为公选课,必须为不同的人留有各自的空间,性科学是一门提高科学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课程,本课程讲述人类性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性系统的发育及其异常、性行为与性反应、性功能障碍、性病、性与生殖调节、性心理及性心理障碍[2]、性与审美、性与伦理道德以及性与法律等内容,尤其重视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心修养,加强性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性科学这门公选课具有被不同专业学生接受,并可以发挥各自专业特点的空间。同学们可以得到性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如性心理及性心理障碍、性与审美、性与伦理道德以及性与法律等,不仅可以丰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心修养,加强性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尤其对青年学生科学性观念的形成、性病艾滋病的预防以及性健康的维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3 提高能力是公选课的目的

知识具有通识性,但不同人对通识性知识的不同认识和选择,不仅有知识结构的因素,而且还有能力的因素。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学习积累的结果。从培养知识型上升到培养能力型,是公共选修课的必然选择。正如“匠”和“家”的关系,只掌握一、二门技艺,在工作或生活中按常规操作,得心应手,甚至才艺出众,人们称之为“匠”。“匠”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而恰恰正是只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所以才导致其有致命的弱点:一是对超常规、超经验的问题缺乏应付能力,一旦问题是未经历的,便束手无策,甚至茫然不知所措;二是习惯于墨守陈规,缺乏创造性。理论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但理论是一种规律性的总结,而理论一旦被归纳和概括出来,其首先表现的就是对实践的指导功能,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只有那些既具有丰富的经验,又时刻品味经验,对经验中蕴含的本质性的、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同时还会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去的,具有良好理论修养的人才能很好地应付实践中的新挑战,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他们就是我们所称之“家”或称之为“大家”。有两句俗话,一是“隔行如隔山”,二是“隔行不隔理”。前者是“匠”的困惑,后者是“家”的自如。这种区别的根本在于,“行(业)”这个知识体系与“理”这个抽象能力是否兼容。“匠”仅仅重视经验的积累,而“家”不仅重视经验,更重视对经验的总结。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自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公选课不同于学生各自的专业课,它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性科学虽然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技术性的内容较多,但这其中不乏开拓思维的内容。性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坎坷的历程,与其他科学的发展相比,受到了来自文化观念的影响尤为严重。神学的残酷扼杀了科学精神,伦理的守旧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观念的限制缩窄了科学探索的视野,心理与意志的薄弱动摇了科学的信念,等等[3]。这些科学研究中文化观念的羁绊在性科学的发展中存在而且更严重。同学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以至于在今后的科学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思路。

总之,性科学课程可以通过对性知识的了解,排除非科学的性观念,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谐的人文修养,乃至塑造坚毅的性格。从教书到育人两者兼备。因为人的能力,除了创造力之外,还有适应力。公选课的功能与目的就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毕焕洲.论性的进化与人类的性异化[J],中国性科学.2004.13(2):37~39.

[2]毕焕洲,冷敏.关于在医学院校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的经验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10.19(6):3~5.

[3]毕焕洲.中国性医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