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十五篇•中医怎样认识及诊治梅毒?

(2009-06-19 23:29:14)
标签:

性病

梅毒

妇科病

两性

性生活

性养生

文化

生殖

生活

妊娠

孩子

健康

分类: 性健康

第七十五篇•中医怎样认识及诊治梅毒?

    1、概述

我国古代医家对梅毒一病认识得较早,并且亦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历代医家的认识:早在金元时期,窦杰著的《疮疡经验全书》中就有梅毒的记载。明代薛已的《薛氏医案》中亦有所载。韩愗的《韩氏医通·方诀无隐章第八》记载了治疗本病的方药,“梦感滇人相授,治霉疮甚验”,其方药为“白僵蚕略炒三钱,全蝎一钱五分、酒洗、瓦焙,大黄生用、五钱,上为细末,鸡未鸣时,蜜汤调下三五匙。午后粥补,明日又服,以虫出疮干为度。以蜜汤旋和末为丸亦可”。释继洪著的《岭南卫生方》中亦提出了治法方药:“治杨梅疮方,一名木绵疔,一名天疱疮。胡麻、蔓荆子、枸杞子、荆芥、牛蒡子、山栀子、防风、黄连、大黄各二钱,黄柏、苦参、山豆根、轻粉、白蒺藜各一钱。上精制为末,水煮面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重二钱半,用茶五更吞服,午时又一服。自觉口内痛住服。忌荤腥油酱、炙炒香焦之物、生果之类。宜食淡粥,切戒房事,更养七情,如此七日见效。服前方后口损疼痛者,用此方以解之:黄柏、防风、荆芥、犀角、桔梗、牛蒡子、连翘、甘草各等分。上八味,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停冷,逐口噙吐。”这里提出了内治,同时又提出了外治:“敷药方:银朱、轻粉各一钱,黄蜡、清油各一两。先将黄蜡同油煎化,后入朱粉二味,和匀成膏,入磁罐收贮,随疮大小,敷搽二三次,疮痂即脱。又方,大枫子三钱、轻粉一钱,上二味为末,涂疮上即愈。”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本病有着较详的论述,在其《杨梅疮论第三十六》一章节中提出“夫杨梅疮者,以其形似杨梅;又名时疮,因时气乘变,邪气凑袭;又名绵花疮,自期绵绵难绝。有此三者之称,总由湿热邪火之化。但气化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故气化乃脾肺受毒,其患先从上部见之,皮肤作痒,筋骨不痛,其形小而且干;精化乃肝肾受毒,其患先从下部见之,筋骨多痛,小便涩淋,其形大而且硬。如气化者,毒在皮肤,未经入里,宜服万灵丹洗浴发汗,解散皮肤之毒。精化者,毒在骨髓,未透肌肤,宜服九龙丹通利大小二便以泻骨中之毒,甚者二服皆可。行散之后,体实者,升麻解毒汤,体弱者,归灵内托散。服至筋骨不疼,疮根淡白,内毒已解,方用点药,轻者半年,重则一载,始方得愈。如患者不遵此法,欲其速愈,妄用薰条、擦药、哈吸等法,往往致成后患者多灸。”在这里,陈实功提出了本病的多种病名,并且解释了命名原因。提出了总体病机,即湿热邪大,并提出有气化和精化两种传染途径。所谓气化,即指非性接触而感染,而精化即通过性交传染。“精化欲染者重”,说明当时人似已知道这种疾病与性行为有密切关系。同时,指出了这二种传染途径的损伤病位,即气化伤脾肺,精化伤肝肾。又指出了治疗法则:气化未经入里者,应发汗解散皮肤之毒;精化毒在骨髓者,应泻骨中之毒。在这本书中,对梅毒的症状描述的较为详细,具体诊断与治法临床多奏效,“杨梅疮看法:初起无头疼,筋骨不作痛,小水无涩淋,疮干细者轻。已生头面稀少,口角无疮,项下胸背虽多,谷道无可,初生疮发下疳,次生鱼口,复作筋骨疼痛,疮发,非痒。疮生红紫坚硬,手足多生,形如汤泼泡生,害非轻浅。杨梅疮治法:初起先从涩淋,次传筋骨作疼,后发其疮,亦宜攻利。生此外无疳疮,内无筋骨作痛,时气所感者,微散之。疮从交媾不洁,乃生下疳,小水涩滞不通,当行导利。上部作痒,疮多,消风清热;下部作疼,痒甚,泻湿为先。红紫毒盛疮高,凉血解毒。淡白毒轻疮薄,攻利兼行。手足皮肤枯槁,鹅掌风生,柏叶、二矾煎汤熏洗即好。头发眉毛脱,油风何须说,神应养真丹,早服稀疏脱,点点杨花癣,片片癞风疮,宜服换肌丸.效应如同扫。”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用土茯苓、水银等治疗梅毒,并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薰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见《本草纲目·草部·土茯苓》。岭表即广东一带,故梅毒亦称广疮或霉疮。李时珍在这里指出了梅毒的病因,一是“男女淫猥”,即性乱,二是热毒,即外因“风土卑炎、岚瘴薰蒸”,内因“饮啖辛热”,而致湿热之邪积蓄。

我国第一部有关梅毒的专著是陈司成所著的《霉疮秘录》(1632年)。书中提到:“余家业医,已历八世,方脉颇有秘授,独见霉疮一证,往往处于无法,遂令膏梁子弟,形殒骨枯,口鼻俱废,甚至传染妻孥,丧身绝育,深可怜惜。于是遍访专门,亦无灼见,细考经书,古未言及。究其根源,始于午会之末,起自岭南之地,至使蔓延通国,流祸甚广。今当未会之初,人禀浸薄,天厉时行,交媾斗精,气相传染,一感其毒,酷烈非常,入髓沦肌,流经走络,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或伏于内,或见于外,或攻脏腑,或巡孔窍,有始终只在一经者,有越经而传者,有间经而传者,有毒伏本经者,形证多端而治法各异。”(见《霉疮秘录·霉疮总论》

陈司成在这本专著中还提出了致病之毒与五脏的关系:“毒中肾经,始生下疳,继而骨痛。疮标耳内、阴囊、头顶、背脊,形如烂柿,名曰阳梅疮,甚则毒伤阴阳二窍;传于心,发大疮,上下左右相对掣痛连心;心移于肝.眉发脱落,眼昏多泪,或疪爪甲;毒伏本经作偏正头痛,甚则目盲耳闭,或生嗣不寿,久则毒发囊穿。

毒中肝经,发发便毒,嗣作筋疼。疮标耳项胁肋,形似砂仁,俗以砂仁疮名之。甚则筋痿不起。传于睥,四肢发块痛楚,或炷烂腿臁;移于心,生疮如痣,痛痒交作;毒一作伏本经挛急,阴器溃烂,延及额巅两膝;或作伏本经,则为横痃、鱼口、痛引头巅两膝。

毒中脾经,疮标发际口吻,或堆肛门,形似鼓钉,俗以广痘名之。甚则伏毒脏内传于肾,骨痛髓烈,发块百会、委中、涌泉等穴。移于肺,肌肤生癣如花色红紫,退过即成白癜;毒伏本经,发斑如丹,久则毒结肠胃。

毒中肺经,疮标腋下、胸膛面颊,形如花朵,俗以棉花疮名之。甚则毒聚咽嗌;传于肝,作筋痛,过月郭空或天阴申酉时分作疼;移于肾,作肾脏风,痛痒交作;毒伏本经,生赤白癜,久则毒结膺臆膊。

毒中心经,疮标肩臂、两手,紫黑酷似杨梅,俗以杨梅疮名之,甚则毒攻眸子;传于肺,发喉癣,渐蚀鼻梁,多作痰唾;移于脾,生鹅掌风癣,手足起止不随;毒伏本经,十指流痛,久则毒攻舌本,或结毒小肠。”(见于《霉疮秘录·霉疮总论》)。

陈司成提出了梅毒的传入年代,指出了该病的传染性,同时又较为仔细地描述了梅毒的症状、预后,提出了解毒、清热、杀虫为主的治法,并首创砷剂治疗梅毒,在世界医学史上,开创了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药物治疗梅毒之先河。

16世纪以后的医家根据中医的理、法、方、药以及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并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提高。有关梅毒的病名很多,如时疮、广疮、霉疮、棉花疮、厉疮、杨梅疹、杨梅痘、翻花杨梅、杨梅圈、杨梅斑、杨梅癣、木绵疔、天泡疮等。到清末为止,中医有关梅毒的论述极为丰富,记载梅毒的著作也很多,如宋代李缪等编著的《岭南卫生方》,明代汪机的《外科理例》,明代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明代薛铠的《保婴撮要》,明代王三才的《医便》,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明代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明代罗浮山人的《绿竹堂集验方》,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明代陈文治的《疡科选粹》,明代孙志宏的《简明医彀》,明代陈司成的《梅疮秘录》,明代孙文胤的《丹台玉案》,明代龚信的《古今医鉴》;清代蒋示吉的《医宗说约》,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和《洞天奥旨》,清代裘吉生的《珍本医书集成》,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清代洪金鼎的《医方一盘珠》,清代叶天士的《种福堂公选良方》,清代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日本片仓元周的《梅疬新书》,清代邹岳的《外科真诠》,清代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清代谢蕙庭的《良方集腋合壁》,清代梅启照的《梅氏验方新编》,清代龚自璋的《医方易简新编》,日本浅田惟常的《先哲医话》清代王燕昌的《王氏医存》,清代过玉书的《治疗大全》等等。从这些医家的著作可看出,梅毒一病较为普遍,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病因病机

梅毒的病因病机为湿热邪火化毒而致。《外科正宗·杨梅疮论第三十六》中提出:“夫杨梅疮者,以其形似杨梅;又名时疮,因时气乘变,邪气凑袭;又名绵花疮,自期绵绵难绝。有此三者之称,总由湿热邪火之化,……气化者,毒在皮肤……精化者,毒在骨髓,……”。《简明医彀·杨梅疮》中说:“此疮乃湿热邪毒所成。”

(1)天行时毒相感:《霉疮秘录· 霉疮或间》中提到:“怜南之地,卑湿而暖,霜雪不加,蛇虫不蛰,诸凡污秽蓄积于地,迂一阳来复,湿毒与瘴气相蒸,……人感之则疮疡易浸”。《保婴撮要·杨梅疮》中说:“杨梅疮,乃天行时毒”。《霉疮秘录·霉疮总论》说:“霉疮……天厉时行”。

(2)男女淫乱相染:《霉疮秘录·霉疮总论》中有:“霉疮一证……传染妻孥……交媾斗精,气相传染……”。《医宗说约·杨梅疮》中有:“疮形如杨梅……皆因入房不净,淫火郁结之毒也。”

(3)非性传染:《外科大成·杨梅疮》中有“夫梅疮……总由湿热邪火之化,而有精气二者之殊。精化由欲染者重,气化由传染者轻”,这里的“气化”、“传染”即是非性的接触传染。

(4)胎传遗毒:《外科真诠·小儿部·遗毒》中有“遗毒系先天遗毒于胞胎,有禀受染受之分,禀受者由父母先患梅疮而后结胎元,婴儿生后,周身色赤无皮,毒攻九窍,以致烂斑,患此难愈,……染受者乃先结胎元,父母后患梅疮,毒气传于胎中,婴儿既生,则头上坑凹,肌肤先出红点,次发烂斑,甚者攻口角眼眶耳鼻,及前阴突道破烂……若延毒遍身,日夜啼哭,不吃乳食者,属毒甚气微,终难救治。”并对新生儿梅毒作了先天与后天的鉴别。

(5)正虚邪入:《霉疮秘录·霉疮方法》中有:“夫霉疮为患,正气不虚,则邪毒不入”。

湿热邪火化毒侵入人体便发病。《景岳全书》对这个发病机理作了阐述:“盖此淫秽之毒,由精泄之后,气从精道乘直透命门,以灌冲脉。所以外而皮毛,内而骨髓。凡冲脉所到之处,无所不到,此甚为害,最深为恶。”此毒亦可传入心、

肝、脾、肺、肾等诸经而发诸症。

3、中医对梅毒的诊治

中医对梅毒的诊治方法较多,今以梅毒的现代分期为依据来阐述中医辨证论治。

(1)一期梅毒:一期梅毒,中医称之为硬下疳。

[症状]  阴茎冠状沟、阴茎头、肛门、阴囊及口唇等部位出现粟米大丘疹或硬块,四周焮肿,亮如水晶,继则肿起,触之坚硬,边有出血线,后渐糜烂或结脓痂,四周坚硬突起,形如肛口。一般无痒痛,发展缓慢,多在不洁性交后三周左右发生,常为单发,局部约经一月可不治而愈。

[病机分析]  或因房事不洁、卖淫嫖娼、或承胎毒,或传感湿热,湿积化热变毒,热毒盛而肉腐,故出现丘疹或硬块,继之焮肿,边有出血线,继之糜烂或结脓痂等症状。

[治则]  清肝泄热、利湿祛毒

[方药]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雄黄

药味组成:方出自《兰室秘藏》。龙胆草、生地黄、当归各三分,柴胡、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各五分。《医宗金鉴》又加黄芩、栀子、甘草。为粗末,水煎,温后冲服雄黄一分,空腹服。

[方解]  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除厥阴之热及下焦之湿热,有泻火燥湿两全之性;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黄芩清热解毒燥湿;栀子苦寒降泄,泻三焦之火,利尿除湿;泽泻除肾经之湿;木通、车前子除热利湿,使邪有下泄之路;因肝主藏血,善调达,肝性体阴而用阳,热盛则气机壅滞,易伤阴血,故用生地以滋阴生津;用当归、柴胡以养血,使肝用得疏,肝体得养;用甘草以缓中并调和诸药再加雄黄解毒杀虫。本方能除热祛湿,诸证可除。

[外用方]

三教归一方:治杨梅疮,先用表药后用此,不问远近,一切顽疮,并效。水银、银朱、朱砂各一钱,上共一处研匀,用枣去核,再研,化丸分作两丸,每用一九置瓦上,用炭火四块,将药居中,令患人仰卧,缩脚,被盖,将口频吹火,烧烟薰之,熏后,再服解毒药数次。

白杏膏:治杨梅疮。轻粉一钱,杏仁去皮七个,共捣烂,将疮去痂,先抹猪胆汁,后涂药。

千金散:乳香、没药、血竭、雄黄、杏仁各五钱,轻粉、孩儿茶、枯矾各五分,胆矾三分,麝香一分,上为末,先用猪胆汁贴洗,后掺药。

珠粉散:轻粉一钱,珍珠二分,天竺黄六分,上为细末,将疮用槐条煎汤洗净,后搽药即愈。

杨梅顽疮:乳香、没药、轻粉、雄黄、铜绿各等分,上共为末,用人乳一盅,熬至半盅,入前药再熬令干,擂烂搽上。

(2)二期梅毒:二期梅毒,中医称之为杨梅疮,因其色如杨梅而命名。因此,中医对二期梅毒多以治疗梅毒斑疹尤其是玫瑰疹为擅长。

[症状]  病发染毒之后,生疮前先有发热、头痛、骨节痠痛、咽痛等症,2~3天后,出现皮疹,多见于胸、背、腹及四肢下端,对称性,发展及消退均较缓慢。—般在皮疹出现后,全身症状渐消失。皮疹形态颇多,有色如黄蜡、破烂肉翻的翻花杨梅;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铁的杨梅豆;形如风疹的杨梅疹;先起红晕,后起斑片的杨梅斑等。形态虽多,但均无疗痛。不加治疗,约一到二月自愈而再入里。

[病机分析]  淫欲大妄,感染湿毒。湿毒之邪深陷入里,随诸经发布于全身而成梅疮。此湿毒之邪易入人们之同名经(左右),并同时发病,故梅疮多对称,因同名经脉为对称。湿毒多变,故杨梅疮形状不定。红色乃热之象,故湿热之毒为疹为梅红色。

[治则]  解表通里,疏风清热除湿。

[方药]  方用防风通圣合荆防败毒散。

防风通圣散:出自《宣明论方》。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硝、连翘、薄菏、麻黄各半两,石膏、桔梗、黄芩各一两,白术、栀子、荆芥穗各二钱半,滑石三两,甘草二两,为粗末,每服一两,加生姜,水煎服。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一钱。为细末,水煎服。

[方解]  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菏疏风解表胜湿,使邪从汗出解为君药;芒硝、大黄清热通便;石膏、黄芩、连翘清泄肺胃之热;山栀、滑石清热利尿,使里热从二便而下,合为臣药;羌活祛风解表,除湿疗皮疹;独活祛风胜湿去肿毒;前胡散风清热;柴胡解表和里,疏肝解郁,解寒热往来之苦;桔梗宣肺化痰,解胸闷利水湿,泽泻利湿泄热;枳壳破气行痰;川芎活血行气;茯苓渗水利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人参补气、生津、安神;当归、白芍养血以助活血,养肝散风,白术健脾燥湿。上药共奏解表通里,疏风清热除湿之功。

(3)三期梅毒:中医中的杨梅结毒属于三期梅毒的范畴,此外,由于三期梅毒可导致心血管、神经、骨、眼及其它内脏等处病变,故临床时应辨证论治。

①内毒炽盛

[症状]  树胶肿型损害,即为中医的杨梅结毒,其损害无定处,外侵皮肤,内伤脏腑。发于皮肤者,结毒逐渐肿起,小如豌豆、大如胡桃,皮色变褐,但无疼痛;将溃时皮色暗红;溃后疮口凹陷,边缘整齐,腐臭不堪,经年累月,难于收口;愈后形成疤痕。数目可数个或数十个。发于头部巅顶,能引起头痛、眼胀,渐至颅顶塌陷,此为杨梅升天。发于口鼻,则鼻塌唇缺、硬腭穿孔与鼻腔相通,虽愈毁形。发于筋骨者,则筋骨疼痛,日轻夜重,可损筋伤骨,即使愈后也变强直弯曲;若在四肢长骨部的可不影响屈伸功能。

[病机分析]  湿毒内侵,随诸经发布于周身后,使经气不畅,反使气滞湿阻,湿更化热,热积化毒,毒腐筋肉,故随毒所到之处溃烂。毒腐则伤精耗气,致精气血亏虚。

[治则]  解毒消瘀,扶正固本

[方药]  方用化毒散,配服五宝丹加党参、黄芪。

药味组成:

化毒散:出自《医宗金鉴》,治杨梅结毒。生大黄一两,炙穿山甲、当归尾各五钱,炒僵蚕三钱,炙蜈蚣一条。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一至二次。

五宝丹:出自《景岳全书》,治杨梅结毒方。琥珀(甘草水煮)、珍珠(炒,或豆腐包蒸)、朱砂、钟乳石(同甘草、木香各一钱同煮)、炒飞罗面各三分半。为细末,每服二至七厘,加冰片半分,用土茯苓一斤,病在上加木香二钱,病在下加牛膝一两,与土茯苓同煎取汁,分多次送药,一日内服完此汤。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方解]

化毒散:方中大黄泄实热散聚毒,蠲痰逐水;穿山甲消肿排脓,通络散风;蜈蚣解毒消肿;僵蚕化痰湿,解毒疮化瘢痕;归尾活血。

五宝丹:方用珍珠清热坠痰,琥珀通瘀利水,钟乳石气乃骠悍,补气固精;朱砂既祛邪解毒,又镇心养神;冰片解毒消肿,土茯苓淡渗利湿,清热解毒,为治梅之要药。牛膝引药下行,木香行气,达药于上。另加党参、黄芪以补气托毒。

[外用药]

冲和膏:出自《外科正宗》。炒紫荆皮五两,炒独活三两,炒赤芍药二两,石菖蒲一两半。为细末,葱煎汤或热酒调敷患处。

五五丹:出自《外伤科学》(广东中医学院编)。煅石膏、升丹各五钱。为细末,掺于疮面,每日换药一至二次。

生肌散:出自《疡医大全》,治痈疽疮疡久不收口方。人参、牛黄、珍珠、琥珀、熊胆、乳香、没药各二钱,煅炉甘石、乌贼骨、龙骨、煅石膏、轻粉各五钱,铅粉二两。为细末,加冰片五分,再研细,每用少许,搽患处。

②心脾气虚

[症状]  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气短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乏力,甚则结代。一般是心血管梅毒之征。

[病机分析]  内陷之湿毒伤及心脾,湿阻气机,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怔忡;湿困脾阳,心脾气虚,脾气虚精血不能上注于头,故头晕目眩,健忘失眠,面色无华;精血不达四肢故神疲气短,气虚不固,故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乏力,甚则结代仍心脾气虚之象。

[治则]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方用归脾汤

药味组成:出自《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加姜、枣,水煎服。

[方解]  本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白术、党参、甘草益气以生血;茯苓、远志、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上方共奏调气补血,补益心脾之功。

若气血亏损,血不养心,心脉不畅而见脉结代、心动悸者,用炙甘草汤。此方出自《伤寒论》,治气虚血少脉结代、心动悸,气短胸闷,舌光少苔。炙甘草四两,生姜、桂枝各三两,生地黄一斤,人参、阿胶(烊化)各二两,麦门冬、火麻仁各半升,大枣三十枚。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内阿胶烊消尽,每服一升,日三次。

③心肾不足

[症状]  气促气喘,腰痠腿软,小便清长,阴虚者颧红颊赤,心烦失眠,口干唇燥,舌绛无苔,脉细数;阳虚者心悸眩晕,面白畏寒,手足冷厥,气喘不能平卧,端坐呼吸,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亦为心血管梅毒之征。

[病机分析]  湿毒之邪伤及心肾,肾主纳气,肾气虚气失摄纳,故气促气喘;肾气虚则腰痠腿软,肾司二便,肾气虚小便清长;肾阴虚,虚火上炎则颧红颊赤,心烦失眠;虚火灼伤津液故口干唇燥;舌绛无苔、脉细数仍阴虚之象。阳虚心失所温故心悸;阳气不能上注于头故眩晕;阳虚失于温煦故面白畏寒,手足冷厥;阳虚不化水,水冷而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仍心肾阳虚之象。

[治则]  滋阴益气或湿肾纳气

[方药]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养心汤

药味组成:

六味地黄丸:出自叫《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八钱,山茱萸肉、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温开水送下。

养心汤:出自《校注妇人良方》。炒黄芩、茯神(去木)、茯苓、半夏曲、当归(酒拌)、炒酸枣仁、肉桂、柏子仁、炒五味子、人参各三钱,炙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三至五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可用养心汤冲服六味地黄丸。

[方解]  合方之中,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养心汤补血宁心。阳虚行,可另加吴萸、附子。

④气滞血瘀

[症状]  胸痛如刺,或绞痛阵作,痛有定处,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胸闷如窒,手足青紫,或气喘咳嗽、痰中带血、肢体浮肿;舌质暗或有瘀血,苔薄白,脉弦细而数,或有结代。亦为心血管梅毒之征。

[病机分析]  湿热之邪内陷,伤及心气,心气虚血运无力;湿邪阻络,气行受碍,故致血瘀;瘀血于心,故胸痛如刺、绞痛阵作,痛有定处,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湿邪与瘀血阻于胸中,故胸闷如窒、气喘咳嗽、痰中带血;湿邪阻络,故手足青紫;湿盛则肢体浮肿。舌质暗或有瘀血、苔薄白、脉弦细而数或有结代仍气滞血瘀之象。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药]  方用血府逐瘀汤

药味组成:出自《医林改错》。当归、牛膝、红花、生地黄各三钱,桃仁四钱,枳壳、赤芍药各二钱,柴胡、甘草各一钱,桔梗、川芎各一钱半,水煎服。

[方解]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枳壳、桔梗升降气机,并可宽胸散结,生地、牛膝、甘草为固本之品。诸药共奏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功。

⑤肝风痰浊

[症状]  眩晕,胸闷乏力,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双目上视,苔白腻,脉弦滑。为神经梅毒之征。

[病机分析]  湿毒壅盛,阻遏气机,痰湿互结;湿热伤肝,肝风内动。肝风上串或湿阻清阳,故眩晕;痰湿阻遏阳气,肝气不舒,故胸闷;湿性重浊,故乏力;肝风内动,故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双目上视。舌脉仍痰湿之象。

[治则]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  方用定痫丸

药味组成:方出自《医学心悟》治肝风痰浊所致之痫证方。天麻、川贝母、姜半夏、茯苓(蒸)、茯神(蒸)各一两,丹参(酒蒸)、麦门冬(去心)各二两,陈皮、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石菖蒲、僵蚕(甘草水洗,去嘴,炒)、胆南星、琥珀(豆腐煮,灯草研)、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各五钱,朱砂(研细)三钱。为末,以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

[方解]  方中竹沥、贝母、胆星、半夏、陈皮豁痰;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镇痉;琥珀、朱砂、茯神、茯苓镇心宁神;菖蒲、远志能化痰浊、开心窍而安神,麦冬生津养心阴而除烦宁神;丹参活血化瘀除心窍之瘀滞而定志。

⑥邪热发痉

[症状]  口噤,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挛急,神昏,谵语,苔黄腻,脉弦数。此亦为神经梅毒之征。

[病机分析]  湿热壅盛,阻遏清窍,或因热盛动风,肝风内动故出现上述症状。

[治则]  化痰开窍、清热解痉

[方药]  方用至宝丹。

药味组成: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犀角、朱砂、雄黄、玳瑁、琥珀各一两,麝香、冰片各一分,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各五十片,牛黄五钱,安息香(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慢火熬成膏)一两半。犀角、玳瑁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隔水煮凝成后,再入诸药中搜和成剂,旋丸,梧桐子大。每服三至五丸,人参煎汤化下。

[方解]  犀角、玳瑁、牛黄能清热解毒,龙脑、麝香、安息香能开窍醒脑,朱砂、琥珀、金箔、银箔能镇心安神,雄黄能劫痰解毒。共奏化痰开窍,清热解痉之功。

⑦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症状]  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遗尿,阳痿,腿胫大肉消脱,痿废不起,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  湿热壅盛,伤及筋肉,发为痿症,故肢痿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肝肾受损,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遗尿,阳痿等。舌红少苔,脉细数仍肝肾亏损之象。

[治则]  滋补肝肾、添精益髓

[方药]  方用虎潜丸。

药味组成:出自《丹溪心法》,治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方。黄柏(酒炒)半斤,龟版(酒炙)四两,陈皮、知母(酒炒)、熟地黄、白芍药各二两,锁阳一两半,炙虎骨一两,干姜半两。为末,酒糊为丸,或粥糊为丸。《医宗必读》在上方加当归、牛膝。

[方解]  方中虎骨、牛膝壮筋骨;锁阳温肾益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黄柏、知母、熟地、龟版滋阴清热;陈皮行气健骨,以免滋腻碍胃。

⑧痰气郁结

[症状]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论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亦为神经梅毒之征。

[病机分析]  痰湿阻滞,蒙蔽清窍,痰气郁结,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湿邪困脾,故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乃痰气郁结之象。

[治则]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  方用顺气导痰汤合服控涎丹。

药味组成:顺气导痰汤出自《类证治载》,治痰痞,痰结胸满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水煎服。

控涎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可用顺气导痰汤送服控涎丹。

[方解]  方中半夏、陈皮、胆星苦温燥湿化痰降气;茯苓健脾利湿化痰;香附、枳实、木香解郁开窍,宽中降气;甘遂、大戟、白芥子攻逐痰涎。上药共奏理气解郁,化痰开窍之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