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十八篇•中国最早的性病记载

(2009-04-21 21:11:18)
标签:

两性

医药

生殖

历史

健康

社会

性病

分类: 性文化

第五十八篇•中国最早的性病记载

        1
淋病

淋病在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较早,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小便赤甚黄,则淋也。”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五淋”,即“血淋”、“石淋”、“膏淋”、“劳淋”、“气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提到了“气淋”、“石淋”、“膏淋”、“劳淋”等。而自宋以后,关于淋病的名称分类更多,如“砂淋”、“膏淋”、“湿淋”、“暑淋”、“白淋”、“赤淋”、“冷淋”、“热淋”、“急淋”、“虚淋”、“疾淋”“老人淋”、“妊娠淋”、“产后淋”等,上述的淋病,并非今天性病之淋病,而是泌尿系感染的总称。当然,这里可能包括今天性病之淋病。

明代《证治要诀》中提到:“尿道口常流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混浊”,这与今天性病之淋病的症状极为相似。之后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提出了治疗原则,“症见尿时阴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治宜解毒败浊”,而《外科真诠》中则进一步指明了病因,“有因嫖妓娈童,沾染秽毒,……溺管必病,小便淋沥”。这里的淋病就应是今天淋球菌感染的淋病了,发现淋病与嫖妓有关,并且首次提出男性同性恋可通过肛门性交而传染淋病。

2 梅毒

世界上发现梅毒是在15世纪。1497年,梅毒几乎蔓延了整个欧洲,1498年开始向亚洲蔓延,我国明代以前古籍中未见有关梅毒的记载。梅毒传入我国应在15世纪以后,先在广东沿海流行,然后蔓延至内地。最早提到梅毒治疗方法的是释继洪著的《岭南卫生方》,有内服方和外敷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用土茯苓、水银等治疗梅毒,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樟熏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本草纲目》),李时珍已经发现本病具有传染性,并与性行为有关。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中对梅毒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治疗宜忌,并主张应以“破毒活血调气之剂攻之”;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梅毒的病因、病程、症状、转归、治疗等作了论述,并根据病症分为“下疳”、“鱼口便毒”、“杨梅疮”、“杨梅结毒”等。明代陈司成著《梅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书中谓:“余家业医,已历八世,方脉颇有秘授,独见霉疮一证,往往处于无法,……于是遍涉专门,亦无灼见。细考经书,古未言及。究其根源,始于午会之末,起自岭南之地,致使蔓延通国,流祸甚广”,“一感其毒,酷烈匪常,入髓沧肌,流经走络,……或攻脏腑,或巡孔窍,……可致形损骨枯,口鼻俱废,甚则传染妻拏,丧身绝育,移患子女”,“王子王孙,奢游花柳,病源传染”。指出了梅毒由岭南始起,流行于全国;由不洁性行为引起,并可传及家人;症状可毁形毁容,绝育甚至丧生等等,对梅毒的认识较为深刻,同时,陈司成开创了使用水银及含砷的丹砂、雄黄等药物治疗梅毒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梅毒临床表现进行了整理,“此证一名广疮,因其毒出自岭南;一名时疮,以时气乖变,邪气凑袭之故;一名棉花疮,因其缠绵不已也;一名翻花杨梅,因窠粒破烂,肉反突于外,如黄蜡色;一名天泡疮,因夹湿而生病也;有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铁,名杨梅痘;形如风疹作痒,名杨梅疹;先起红晕后发斑点者,名杨梅斑;色红作详,其圈大小不一,二、三相套,围食秽毒之物,入大肠而发,名杨梅圈”。并对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总不出气化,精化二因……精化者,由交媾不洁,泄精时,毒气乘肝、肾之虚而入里,此为欲染……”,明确提出了与不洁性交相关,并称之为“欲染”。在治疗上,收集处方20余首,使梅毒诊治的理法方药日臻完备。

3 疳疮、妒精疮、阴蚀疮

中医的疳疮、妒精疮、阴蚀疮等,当为现代性病之软下疳。有关下疳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巢氏在该书中说:“此由肾脏虚所致,肾气通于阴,今肾为热邪所伤,毒气下流,故令阴肿。”《诸病源候论·对气阴肿候》指出了下疳的发病原因为肾虚为本,加之热邪所伤,有毒气内侵而致。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对其发病部位进行了描述,“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唐以前对本病的认识只是零散的经验而已,而对本病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进行系统研究,则是宋以后。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方·妒精疮证治》中说:“患妒精疮者,以妇人阴中先有宿精,男子与之交接,虚热而成。”其症状为“初发在阴头如粟,拂之痛甚矣,两日出清脓,作孔,蚀之火痛”。已经认识不洁性交与本病的发病有关,而疼痛是其主要特征,也是与梅毒之“硬下疳”的鉴别要点。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明确提出阴蚀与下疳的关系,即“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并指出了其病因“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内因为肾虚,外因为风毒,得病途径为性行为,并提出了洗法、熏法、外敷及内服方药,辨证施治体系已完备。张子和是攻邪学派大家,他在《儒门事亲·下疳》中记载了本病的治法,“夫下疳久不愈者,俗称日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傅之,……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而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对下疳作了归纳:“生于马口之下者,名下疳;生茎之上者名柱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疳久而偏溃者名腊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日鸡瞪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名瘙疳;生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脓出者名旋根疮”。这里的疳症泛指阴茎溃疡及靡烂,当包括软下疳。

4 横痃疽

横痃疽,与现代性病中的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症状极为相似,故临床推断当为此病。早在《灵枢·痈疽》中即有“疽”的记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肉,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痛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日疽”。指出疽的病因为热邪内侵,与五脏及气血相关。这里的疽泛指一切阴性疮疡。而腹股沟部的横痃的提出是在宋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曰:“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痃气也。”指出了痃的症状及病机。《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中进一步论述了横痃的症状及治疗,“痃者,悬也,悬于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杠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指如笔管如弦。其原皆由阴阳之气不和,常多郁塞,又时忿怒,动气偏胜,或适当饮食,与气缠裹,适受寒冷,与气停留,且忿怒肝火盛,而血随气结,痰亦缘火相附而升,遂合并成形质,悬于脐之左右,故名曰痃”。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横痃为阴疽,称之为横痃疽,“此二证俱生股内合缝摺纹间,左为横痃疽,右为阴疽,属三阴经,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浸肿坚硬时痛……一两日方能溃破,其脓深可知……久必成漏”,提出横痃疽与三阴经有关。而《罗氏会约医镜卷八》提出了证治,“痃者,因气滞为积,其皮厚,在肌肉之间,有可见者也。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这时虽未发现本病与性行为相关,但从临床表现上看,横玄疽即为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5 其它性病

除上述性病之外,宋以后,文献上对其它性病亦有所记载。如宋代《圣济总录·热疮》中的“热疮”,“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秉之,故特谓之热名”,其发生于性器官上者,今天认为当为生殖器疱疹。宋代《苏沈良方》记载了“治阴癣”,清代《续名医类案》中有“两股间湿癣,长之时,下至膝,发痒时爬搔,汤火俱不解,痒定黄赤水出,又痛不可耐”,可能为今天之“股癣”。甲骨文中即记载了“疥”,当为一切搔痒性皮肤病,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了疥疮的治疗药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疥候》中对疥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疥者,……多生手足,乃至遍体。大疥者,作疮有脓汁,焮赤痒痛是也。……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  虫”。这里之“疥”即今天之疥疮。而到了清代,将疥按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分类治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有“此病有干、湿、虫、砂、脓之分……凡疥先从手丫生起,绕遍周身,瘙痒无度”,这个时期,许多文献皆记载了较为丰富的治疗,如应用硫磺治疗至今还在应用。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记载了阴虱病,“阴虱又名八脚虫也”,清代《类证治载》中亦有“阴毛生虱”,而清代《疡医大全》中进一步提出此病的传染性,“此虫最易传染,得此者,勿近好人,近之则好人即生此虫,不可不慎”,等等。关于性病的记载很多。性病的现代概念为通过性行为而传播的疾病,这里既包括性器官疾病,又包括全身诸系统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等。不直接表现为性器官的病变,多表现出内、外科的诸多病症,因此,关于这些病症的记载,亦当包括于中医内外妇科等诸科病证之中,在此不详述。

从宋至明清时期,是我国性医学发展缓慢的时期,这里主要是理学观念的影响所致。其表现为对房中术的批判,主张戒色戒欲,反对大谈性行为,这为人们从事性生理、性行为,性心理等研究造成了障碍。但是,主张戒欲戒色,并不主张绝欲,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让人的对生育十分重视,因此为了生育的性行为和性学医学内容仍是人的们所赞成和鼓励的。所以,这个时期,对男女不孕不育症的研究十分深入,经验十分丰富。此外对性医学杂病的研究亦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之,这个时期中医性医学理论和临证已经成熟,其内容今天多更在应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