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的几个常识问题(汇编)

标签:
《大学》内圣外王恕道絜矩之道三纲八条目 |
分类: 书香世界 |
一、什么是“大学”?
南宋大儒朱熹先生在《大学章句序》中说:
夏、商、周三代兴旺发达,时代久远,(我们的祖先)对生产、生活法则的认识,以及在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达到了比较齐备的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传承这些经验)从王宫到国都以及普通街巷,无不设立学校。
八岁的孩子,上自王公的子孙,下至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待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和其他儿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员之正妻所生的儿子,连同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教学的内容是穷尽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人的原则和方法。
这就是说,学校教育在年龄界限和深浅难易上是以大学、小学来划分的。
由此可知,“大学”有两种含义:
从机构设置上讲,指官方的最高学府,如《礼记·王制》所言的“上庠”“东序”“右学”“东郊”之类,相当于汉以后的“太学”;从教学内容上讲,指成人之学,相对于《曲礼》《少仪》《内则》诸篇所反映的童子之学而言,层次更高。
朱熹先生说:
孔子有三千多学生,没有一个没听过孔子讲解这些内容的,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写成书籍,作为传讲的精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说明,传播到后世。(曾子将《大学》传给了孟子,)到孟子死后,孔子的传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义者太少了。
《大学》这部书,是用来说明古代大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古代“成人之学”教学原则与方法的。
《大学》开篇揭示大学的教育和修养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于自己内修其德,“亲民”在于外显其用,“止于至善”乃是精神信仰、个性圆满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设立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进德修业阶梯,为士人作贤人、成君子、为圣人,以及立德、立言、立功指明了具体而微的可行之路。《大学》所提出的一系列修身治国、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后世儒者孜孜以求的道德目标。至宋儒又从儒家的道统、圣王的理想,特别是心性修养等角度,将儒者的治学、仕途的次第、德业的境界统统融入其中,最终再落实到“诚意正心”的治学工夫上来,这又赋予《大学》极具现实意义和践行功能的教化活力。
内圣外王之道,提出的是人的最高生活境界。所谓"内圣",是指内在修炼和养神,不管这个人在现实中正在做什么,只要能够做到"内圣”,他就能够在精神上超越现实中的一切,在精神上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外王”是政治领导艺术,虽然这个人主观上无意于做事,但在客观现实中,他却把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得井井有条。也就是说,思想境界最高的人,能在入世中求出世之乐,在出世中求入世之利。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首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其次是“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得众、慎德、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