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反思,人性的拷问
(2014-02-19 17:18:25)
标签:
文化 |
历史的反思,人性的拷问
——读张爽中篇小说《鸳鸯戏水》
山东省莒县政协 刘树江
文学作品中,爱情主题一向为人钟爱并占据了很大比重,并诞生了许多不朽之作。作家张爽的中篇小说《鸳鸯戏水》(载《星火中短篇小说》2014年一期)写的是发生在“四顷地”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作者笔下,古老的主题生发出新的光彩,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堪称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中篇小说杰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读来让人眼前一亮,带来振奋、惊喜和新的阅读美感。
《鸳鸯戏水》写的是一个来自南方到“四顷地”一带为乡亲家具作画的小画匠,与“四顷地”村支书高大全的二女儿高君英恋爱,遭到了高家的极力阻挠和暴力干涉,最终小画匠死于非命,高君英发疯而死,高大全一病而亡。作品展现了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与奋争,追求与无奈,却又有别于“梁祝式”的悲剧,更迥异于“小二黑”式的大团圆,打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印记。
独特的审美视角,别样的叙事风格。相较而言,乡土上的爱情比城市中的快餐式、速配式、表面轰轰烈烈式更为悠长和持久,更耐人回味。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去审视描述,让人想起《城南旧事》那娓娓动人的文字,唤起读者久违的乡村记忆和图画,唯美而纯情,使这篇小说明显带有一种唯美的色调。少年无邪、单纯的视角,使小说所营造的世界更加真实,生动感人,形成别样的美感氛围,使小说更具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更具历史真实感和穿透力。小说的叙事独具特色,作品语言极具表现力和穿透力,人物语言极具生活化,叙事推进中看似不动声色的呈现,却疾徐有致,娓娓道来,有点像听京派相声,看似恬淡的叙述中,渗透了强烈的爱憎,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深刻拷问。
个性鲜明、立体可感的人物。塑造出成功甚至可称为典型的人物,是文学作品成功的标志。作者以娴熟的笔法推进故事,成功塑造了几个鲜活灵动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人见人爱的小画匠,美丽善良脱尘出俗的高君英,霸道戾气自我感觉良好的“我姐姐”,暴虐残忍的高大全夫妇,以及作为故事推进线索的我……每个人身上,既有独特的内涵,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画匠秀外惠中,外表柔和内心坚韧,在物质和文化相对匮乏的乡村自然大受欢迎,他对爱情执着不懈追求,为捍卫爱情最终丢失了性命。同样,美丽外表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君英同样对爱情矢志不渝,哪怕最终遭受软禁甚至“用锁链子给人手脚给锁住”也不改初衷。这与当下那些闪婚、闪离视爱情为儿戏游戏甚至带有诸多功利目的的所谓“爱情”自不可同日而语,但无形中又增加了读者的惋叹和沉重。特别是“姐姐”这一人物的塑造大见光彩,作者写活了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极接地气,身上沾染了那一类人物共性的盲目庸俗势利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得失为标准断定是非等弱点,有点类似于《西游记》中八戒形象,本来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但其光彩甚至盖过了主要人物,她那为见小画匠的挖空心思、急不可耐、霸道戾气,以及爱心难酬后的疯狂举动,更衬托了小画匠这一形象在人们心中的美感。这一形象的成功,足见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把握与概括。
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的细节描写,极具个性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摹,比喻、映衬、旁白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地表现人物。小画匠一进入我们视线,作者就不厌其烦地写小画匠的那一套杂而不乱有条不紊的工具、人见人爱的好脾气、忘我投入的作画状态,唤起人们的美感;作者烘云托月,用《陌上桑》中渲染罗敷之美的表现手法,来映衬和表现人物形象。为突出主人公小画匠的形象可爱引得众多姑娘青睐,从旁观者的态度言行入手:“于是主家和我们都笑了,有忙着给他搬椅子的,有忙着给他倒加了白糖的开水的,也有忙着给他递毛巾的……”还有众多姑娘愿意为小画匠服务,连一向恶声恶气的姐姐,在小画匠面前,都刻意打扮,围着小画匠飞来飞去,抢着干这干那,希望得到小画匠的垂青与关注,别人说服不了的,小画匠几句话就能让她服服帖帖,为了能得到与小画匠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惜逼母亲为她打一对妆奁箱子……小画匠的魅力在众多姑娘的言行心态中都得到展现,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小画匠、高君英初见的言行动作,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深刻触动,“小画匠一改往日的沉着与镇定,他执画笔和颜料盘子的手多次发抖”,“高君英也少了几分大家闺秀的样子,像我姐姐她们一样有了小动作,一会动动头发,一会整理一下羽绒服的下摆……”一见钟情相互爱慕的情态尽显其中,人物内心的感受尽在不言中。
强烈的画面感。作者仿佛摄影取景般为读者营造了一幅幅极具生活化历史感的场景和影像,画面中人物呼之欲出,清晰异常,动人心魄,具有强烈镜头感和浓浓诗情画意。比如水库大坝上小画匠高君英两人手握着手肩靠着肩看着绿莹莹的水发呆的情景,小画匠作画时的动作及旁观者言语动作的场景,甚至于火车站上围追堵截的情景,都让人过目难忘。小画匠作画时那段描写:“小画匠是画一笔鸳,看一眼高君英,看一眼高君英,再画一笔鸳鸯。而高君英呢,则是看一眼画再看一眼小画匠,目光绵密得像在相互之间织一张网。”多么唯美绝伦,富于生活的质感!
如果单看前半部,这便是一部唯美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故事。但后半部新“祝员外”高大全夫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底层社会一直是众多作家描摹的重心和焦点,社会的变革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可几千年残存的思想痼瘤却在一些人脑中根深蒂固,一旦条件适宜便会跳出来肆虐人性与生活。作品所描写的史事件人物身上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与社会的缺失,不由让人深刻反思:高大全夫妇棒打鸳鸯,对于女儿与小画匠的真爱横加干涉,以一己意志强行绑架女儿和他人的幸福,最终导致一场悲剧,却始终不思改悔,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动机和心理?是什么让高大全夫妇之类冷漠残酷丧失人性干出令人发指之事?为什么高大全夫妇在四顷地跋扈肆意而为却不受法律惩处,一个村干部为何能跋扈至极左右女儿及他人的命运?是其人性中的恶作怪还是唯我独尊的虚荣作祟,还是特定历史环境导致了其行为与思想的变异?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在现实中为什么那么难以实现?当今一代的爱情中是否还会受这些因素制约?
读毕《鸳鸯戏水》,既享受文字的魅力,又体味故事的美感,穿越时空近距离地去审视感受那些似曾相识熟悉又陌生的堪称典型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唤起对人性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反思。
有伟人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以史为鉴,可以观现在知未来。用作品去还原过去、表现历史,不是为了揭露控诉,而是为了反思与借鉴,从而更加珍惜当今,坚定前行的信心。
纯真的感情和美好不会被抹杀,小说结尾我对鸳鸯戏水的争执,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号,美好的感情是抹杀不了的,她正深入到一代人的心中……
毕竟,真善美是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