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涛评《饥饿的熊》续

(2009-12-29 12:39:18)
标签:

杂谈

小说语态的生态指向

——张爽《饥饿的熊》补缀

    对一个文本解读,从不固定单面;多义互文,才有的话说。张爽这个口语化十足的短文本,即如此。它令我想到了熊胆的残酷毒刑,想到很久以前臭名昭著的往熊身上泼硫酸事件。

    人有人道,兽有兽道,大道不行,世道难料。生态文学特别是“狼虫虎豹狗藏獒”们的流行,或许预示着某种天人断裂、天道不测的危机焦虑。不过,“熊文本”似乎难以见到。南永前、朱雷二诗人所写东北民族的“图腾诗”中即有熊的影魂。或许北纬温寒地区,乃熊所纵横蹒跚的天下;“南方写作”的福克纳之《熊》是否也如此呢?在此不多推敲。

    张爽写的是人,一个人熊,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熊人。前者来自人的体态及其精神结构,一种饥肠辘辘、难以果腹的生存状况;后者即来自于语境规约,语境决定了偌大的一条人中之熊,却难以从生产队的集体时代,获得饮食男女而言皆圆全的好生活。

    张爽考察的看起来是时代语境与文化习性二者的一致性,它们制约着人熊苟活于食物而不达的悖谬状态,然而张爽更考察出了一个生态哲学问题。人,是生态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生态文学看起来是动物叙事,为动物立法,为大自然立法,归根究底还是人学。文学即人学,这话没错,因为文学乃人文之学,没有人何来文学?张爽却回避了直接通过动物来考量人性的手法,付诸的是人,践行的也是具体时代氛围中的个体中人,所抵达的叙事效果,却包含了生态文学之美。

    无论从题目的设置上,还是从人物熊宝德的身体块头及其心理素质,这个人,皆指涉出熊这一隐喻符号,潜在地附着于文本内部,悄然不动声色地编排演绎着为生存环境而辗转挣扎的草民“吃的文化史”。

因此,作为“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汉语言文学,即便祛除杰姆逊“寓言”写作的概念规约,张爽的小说无意中,也播撒出了“熊”的寓意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