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非物我非我
《一棵小桃树》课文赏析
崔治营
散文怎么写?平凹大师说散文要创造出一种意境,让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交融一体。换句话说,大师主张在自然之物身上发现自己或别人的影子,然后让自己的文思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营造出一个物非物我非我的朦胧意境。今读七年级课本中大师散文《一棵小桃树》,果不其然,大师文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物我相融,意境真的深远。
平凹大师在《一棵小桃树》的开头就无限深情地说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之后,文中又很多次出现了“我的小桃树”这句话。大师为什么如此执着地使用这一称呼呢?这无形中就抛给了读者一条情感之线,只要沿这条线究下去,就会发现平凹先生之所以如此执着地使用这一特别称谓,是因为那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他有着特殊的情感关联。那深厚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妨看看小桃树的“身世”和大师的人生经历。
平凹大师的小桃树是由他小时候扔掉的一只桃核长出来的,大师说它长得太不是地方,根本没有人去理会它,奶奶也说小桃树是没出息的,是野的,只会结毛桃子。在大师眼里,这棵小桃树是孤独的,是可怜的,是苦闷的,一如年轻时候的他自己。平凹大师年轻时表现平凡,没有人看好他,即便是他的兄弟们也没人认为日后他能长出息,因此,人们都轻视他。后来,大师被推荐上大学,进了西安城,他要证明自己,他要努力奋斗,以期实现自己开花结果的梦想,并因此吃了不少苦头。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关联,大师在文字中怜惜小桃树,又对它寄予了无尽希望,期待它能开花。也就是说大师的“小桃树”已不是自然界中和字典上的小桃树了,它既有桃树的形状,又是人精神的载体,这棵“小桃树”就是大师运用语言符号创建的全新的艺术符号。大师不同时期观察到的小桃树,就是他不同时期感受到的他自己。小桃树完全由大师伸张出来,似人又不似人,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大师在“我”与小桃树之间找到了恰当的沟通,在“小桃树”身上渗透了“我”的情感和哲理,在“我”身上赋予了“小桃树”的秉性。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桃树给了平凹大师创作的灵性,平凹大师在小桃树身上倾注着他的灵魂。小桃树的孤独、自卑甚至无用,其实与他自己的性格、经历息息相关。小桃树隐喻着大师内心的苦痛与寂寞,小桃树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大师自己内心的反映。正是因了这物我相融的意境,大师对小桃树的描写尽管语言平实无华,却仍然具有无穷的感染力。例如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这些文字字里行间展露着大师胸中那颗奋斗不屈的心,也体现出大师历经沧桑的睿智与冷静,以及感悟人生后的执着。
作为精神的载体,平凹大师在《一棵小桃树》中抒发了对那些不被常人发现、理解而又备受摧残的小生灵的怜悯之情,同时也颂扬了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讴歌蓬勃旺盛的百折不挠的生命力量,表现一种对自由、理想、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
物我相融,大师在对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致遭遇风雨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深深地感慨和寄托,从而在个性的张扬中寻找到本真的我。这样的散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值得学习。
通联: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刘八里乡侯庄小学崔治营
邮编:06150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