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吊古怀乡千古绝唱》《黄鹤楼》赏析

(2020-04-15 12:11:53)

吊古怀乡 千古绝唱

 ——崔颢《黄鹤楼》赏析

                  河北省南皮县刘八里乡侯庄小学崔治营

    湖北武昌市有一座蛇山,传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路过此山,因此蛇山又叫黄鹤山。这座山上有一座楼,楼因山名,就叫黄鹤楼。盛名之下,历代诗家骚客都喜欢到黄鹤楼观光赋诗。据说李白特别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诗句“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可以佐证。李白这么推崇黄鹤楼,却没敢在黄鹤楼正式留诗歌赋,这是为什么?且看诗仙自称打油的四句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仙狂放不羁,位居唐诗巅峰,他斗酒诗百篇,服过谁?却独折服崔颢和他的《黄鹤楼》,这崔颢何许人?《黄鹤楼》凭什么让大名鼎鼎的李白心服呢?

    崔颢,祖籍河南开封市,盛唐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于754年,《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孟浩然、高适、王昌龄并提。崔颢宦海沉浮,一生不得志,留下的迭闻故事不多,诗作也仅存四十几首。《黄鹤楼》是他的成名之作,这一首诗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及后世诗坛的显赫地位。

《黄鹤楼》艺术独到,感情真挚,堪称吊古怀乡的七律珍品。对于律诗,诗家在平仄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有“前有浮声,后有切响,字字都有定声”之说。而《黄鹤楼》前四句却好像背离了律诗的这一要求,崔颢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眼望着悠悠飘荡的片片云朵,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子安驾鹤过黄鹤楼的典故,也不由自主地触动了他郁结多年的心灵之弦,仙人已去,只剩空楼,景是人非,白云苍狗,世事多变,这股情感撞击着他的胸口,他要宣泄,于是他将仙人驾鹤离去作为突破口,一口气将他的心理感受吐出来,那股“气”让他“忘却了”律诗格律之谨严,不但在前三句之中连用了三个黄鹤,还在第四句用“空悠悠”三个平声韵做了咏叹。那股“气”就像航标,引领着读者从仙人驾鹤远去的远古一路走来,沿途白云相随,背景苍莽,尽得心声共鸣一气呵成之妙。为什么这四句不合平仄的古风体能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不妨借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话来解释:“若是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是使得的”。崔颢不识林黛玉,但他们对诗的理解应是一样的,诗应以立意为要,不能以词害意。崔颢要立什么意?仙人、黄鹤都已杳然远去,空楼犹在,白云空悠,这两个“空”就将崔颢和众多登临黄鹤楼之人的心路历程表露无遗,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世间万物一去都不会复返,这种情愫就是两个字——乡愁。

《黄鹤楼》从神话传说铺垫出乡愁,这可谓精妙的“放”,“放”到了极致,崔颢马上实施“收”,“收”就是将穿越虚无的目光拉回到现实,给“乡愁”找到实在的载体。现实中,崔颢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晴空下汉阳城中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茂盛葳蕤,那树木,那芳草,都是催化剂,树是汉阳的树,草是鹦鹉洲上的草,不是崔颢老家汴梁的树和草啊,再加之天将日暮,鸟雀归巢,日薄西山,诗人的“乡愁”更加浓郁,恰如暮色中江面上的缥缈烟波,让人惆怅百转,让人叹息喟然。后四句的“收”,紧承前四句的“放”,不但格律上回归了律诗的谨严工整,而且节奏上也收获了起伏波澜。这种效果,不是高手,决然达不到这种高超境界。

任何时代,乡愁都是永恒的主题,在崔颢之后,没有任何一首吊古怀乡之作在表达艺术上能出《黄鹤楼》之右,诗仙李白对之折服也就见怪不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的小院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