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践出真知——《河中石兽》课文赏析

(2019-10-05 15:35:50)

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课文赏析

河北省南皮县刘八里乡侯庄小学崔治营

《河中石兽》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的一个故事,沧州一座临近河岸的庙宇山门倒塌了,门口两个石狮子掉进了河中。十几年后,庙里的僧人募集够了钱款,要重修山门,并要找回沉于河中的石狮子放于山门前,僧人沿河顺流而找,未果。讲学家说石狮子太重,水冲不走,只能在原地找,但仍找不到。最后一个老河兵给僧人出主意,让他往上游找,果然找到了那两个石狮子。

故事的结果看起来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成百上千斤重的石狮子怎么会“跑”到上游去呢?可事实摆在那儿,就不由得不引人思考了,自视学问深奥能究物理的讲学家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不通文墨的老河兵却做到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弄清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们三个对这件事的态度。

先看庙里的僧人。打捞石狮子是他发起的,他是最终的受益者,因此僧人对这件事很执着,很卖力,为了打捞两个石狮子,他可以“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他之所以这么执着地寻找,是因为他以为石狮子已经像木棒一样被水冲到下游去了。

再看讲学家。他一听说僧人弄几条小船顺流而下去找就笑了,只是他的笑不是一般的笑,他是嘲笑,是自以为是对别人轻蔑的笑。讲学家为什么这么狂?他以为自己有学问呗,你看他说的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且不说他说的对与错,就他这自高自大奚落人的做派,就让人起鸡皮疙瘩。结果,用他的意见还是找不到,真不知道面对这个结果时他是否会感到尴尬。

最后我们来看老河兵。他知道了僧人和讲学家寻找石狮子的经过后也笑了,但是他的笑不是嘲笑,而是沾沾自喜胸有成竹的笑。老河兵为什么胸有成竹?且看老河兵的语言: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从老河兵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僧人和讲学家以前没在河中捞过石头,他们“顺流而找”和“在原地找”的举动都是在一知半解中作出的主观判断,他们都考虑得不成熟,而老河兵的推断不是如讲学家似的主观臆断,他有实践经验,“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这就是说从实践中得来的东西有很多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你即便是讲学家,你即便“能究物理”,但你如果脱离了实际,只考虑石头重沙土软,而不考虑水流冲击的实际,照样有办不好的事。

赘述到这儿,纪晓岚讲述《河中石兽》的主旨已经一目了然,他就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不要根据自己已有的某些知识去主观臆断,更不要像讲学家似的自高自大,实践才养智慧,实践才出真知。

阅读这个故事,单单明了故事的主旨是不够的,还要明了纪晓岚是怎样将道理装进我们头脑,让我们心悦诚服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论据,强将道理硬塞给读者,我们都不会买账。为了让读者愉快地接受他的观点,纪晓岚不着急兜售“真货”,而是从僧人、讲学家、老河兵依次写起,并意味深长地突出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的笑让他“爬的高摔得痛”,老河兵的笑让他更坦诚更可爱。有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做铺垫,纪晓岚才在故事结尾用议论的语气点明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对新事情进行主观臆断,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彻底的分析,实践才是真知灼见的源头。这样一迂回,故事中蕴涵的道理我们就能愉快地接受了。

如此看来,纪晓岚不愧是大学士,他是绝对的讲故事高手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