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与文明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月亮寄予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幻想,编织了众说纷纭的故事,其中流传久远、播其甚广的当推“月中有桂”的神话。
“月中有桂”,最早出自汉代著作《淮南子》。《太平御览》卷四引述晋虞喜所著的《天安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可见,桂树之说,汉晋时代就已有之。
月中有桂树的神话初始大概起源于“望月有影”的说法。原始的人仰望月亮,发现里边有阴影,并据此将原本月中环形山脉造成的阴影,推测想象到一些动物与植物,如玉兔、蟾蜍、树木等。
这种玄想,是人们直观思维特性差异造成的。真正说明月中有桂渊源的应该说还是与桂花中的一个品种——月桂(又称真桂)有关。
桂树的品种甚多,常见的银桂、金桂、丹桂,大致每年开花一次,时在中秋前后,香气浓烈;另一种叫四季桂,却一年开几次花,花亦以秋天的这次最繁茂;而现在相对较少见的月桂,有一个与月月开花的特点。明代诗人李东阳《月桂》诗云:“一月一花开,花开应时节”。古人之所以把桂与月搓合在一起,实际上也是基于月桂开花同于月的周期这层关系,因月桂每月开花,古人很自然就会把它和月亮相提并论。
据古籍记载,古人将逐月开花结子的月桂称之为“真桂”,把八九月盛开且无子的月桂称之为“木犀”,把两者区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这种真正的“桂”,在古人的观念里,肯定包括月桂。每月开花或四季开花的真桂,就是早期与月亮发生关联的真桂,而不是八九月开花的那种桂。之所以把“真桂”附会在月宫中,最合情合理的解释,莫过于就是真桂中的一种——“月桂”,原因很简单,就是其逐月开花的特性使然。
“真桂”生于南国,尤以我国的东南一带为甚。关于月中有桂的神话传说,应该说也是产生于南方特别是东南一带。《吕氏春秋•本味》:“招摇之桂”,高诱注解曰:“招摇,山名,在桂阳”,而这个桂阳则在今天的湖南郴州地区。
《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古书中常称桂为“南方奇木”,《说文解字》释为:“桂,南木也。”由此可见,“月中有桂”说之所以首载《淮南子》一书绝非偶然,它很有可能是淮南王刘安到南方后,听到这一传说加以记载的。
魏晋南北朝时,诗人们常把月亮与桂树联系在一起,或径直以月桂代指月亮,抒情感、言其志。如《乐府诗集•古辞•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梁元帝《漏刻铭》有“宫槐晚合,月桂宵辉”句。
总之,月中有桂,源于桂树中的一种并出于南方是可以肯定的了。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语言的演义,特别是语言媒介的多样性、多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月桂乃桂中一种,在月中有桂传说形成之后,逐渐趋于淡化,在后世人们的眼里,月中有桂也包括了最常见的金桂、银桂、丹桂等秋季开一次花的桂,要不怎么有“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描写与表述。但月桂之名称及月下桂(贵)子等古老而又悠美传说,无疑透露出了月中有桂的真正之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