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
(2023-07-06 17:14:06)
标签:
大学 |
分类: 语文教学 |
导语:
古代的小学和大学,不同于今天的小学和大学。
按照周礼,古人八岁入小学,教授“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十五岁入大学,教授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做人的大道理。
学习要点:
1、文言文理解背诵;
2、分析大学之道中的“三纲”“八目”,了解古代士人的人生追求。
《礼记》和《大学》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礼记》不同于孔子修订的《六经》之《礼》。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曾皙之子)所作。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两篇加以编排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文章阅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宗旨 【止于】达到 【至善】最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
提出大学之“三纲”。排比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止】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表述明确学习宗旨的作用:坚定志向、安定心性、深入思考、正确行事。顶真、排比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提出大学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顶真、排比
由“内修”到“外治”,接续递进。“八目”之中,“修身”为本。
思考:大学“三纲”与“八目”的关系。
“三纲”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指导思想,“八目”则是具体步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