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023-05-10 09:42:19)
标签:
水浒 |
分类: 语文教学 |
导语:
北宋水浒一百单八将,如何上梁山反朝廷?
四个字“逼上梁山”,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林冲乃北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又如何放下官差不做,去了梁山呢?
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学习目标:
1、情节梳理,理解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的含义。
2、人物及命运分析。
3、景物描写的作用。
关于小说
小说三要素:环境、故事情节、人物
中国古典四大小说(提问)
1、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 2、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3、明代·吴承恩《西游记》 4、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关于《水浒传》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
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等,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和反抗精神,揭露了当时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黑暗和腐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课文有关情节: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妻子往岳庙烧香还愿,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进行调戏。他闻讯赶来,于怒喝声中举拳欲打时,一看是上司的儿子,“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阻拦鲁智深去追高衙内,说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权且让他这一次。”这里,第一次显示出林冲屈辱忍让的性格。但是逆来顺受并不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与高衙内进一步设下陷阱,让林冲买下一口宝刀。林冲被唤去与高太尉比看,误入白虎堂(商议军机大事处,不得擅入),结果林冲以阴谋行刺的罪名刺配沧州道。
刺配途中,陆谦又安排两公人要了林冲性命。在野猪林薛霸欲棍杀林冲时,被鲁智深救下。
林冲途中拜访柴进,得柴进书礼相荐,所以到达沧州后,得到了看管天王堂的轻差。
陆谦和富安自东京来沧州,与管营谋划改派林冲接管草料场并火烧草料场加害林冲。因大雪压倒草厅,林冲前往山神庙过夜,躲过一劫。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点火后到山神庙避风雪。林冲枪挑三人。
林冲杀死陆谦三人后被柴进收留,因官府追捕甚紧,林松无奈投奔梁山。于王伦、杜迁、宋万之后,坐第四把交椅。
预习检查:
词语音义:
赍j发 :资助 。迤逦 yl:缓慢前行,这里有颠沛流离的意思。玷diàn辱
故事情节:
(1段)林冲发配沧州,路遇故人李小二。(2~4)陆谦前来谋害,林冲知情大怒。(5段)买刀寻恶人。(6 ~11)接管草料场,御寒去沽酒,厅倒庙安身,草料场起火,听闻仇人计。(12段)山神庙杀敌。
思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引子(1段)路遇李小二。
二、开端(2~4)陆等谋害林冲。
三、发展(5~11)买刀寻恶人,接管草料场,御寒去沽酒,厅倒庙安身,草料场起火,闻知仇人计。
情节张弛有致,波澜起伏。
四、高潮和结局(12段)杀敌山神庙。
人物形象分析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其思想观念、为人行事自有其特点,在分析人物时要充分考虑其教头身份。
P107文章开头救助李小二: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 ……
——善良、济危扶困,有侠义心肠。
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自此林冲得店小二家来往……”
——忍辱负重、随遇而安
P109确知陆谦来加害他时,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性情急躁、刚烈,嫉恶如仇
P110 大难临头,仍接管草料场,且做长久打算:
林冲应道:“小人便去。”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意志不坚,安分守己,委曲求全
P111离草料场时 :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回草场发现草厅被雪压倒: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细心、谨慎
P112、113山神庙杀敌一节: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
一个不留,割头供神
——虑事周密,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坚决果断
林冲性格:
1、武艺高强,行侠仗义。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做事小心,虑事周密。
2、逆来顺受,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委曲求全
前后看似矛盾,为什么?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不低,又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使他对封建统治者和自身的前途抱有幻想。
林冲如此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有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成全呢?
No!
高俅不是让他过安生日子,而是要他死。
林冲杀死陆虞候等三人以后,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小说通过林冲的性格和遭遇,突出了“逼上梁山,官逼民反”这个主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探究: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11段,九个“一个”分别指谁?为什么?
小说站在林冲的角度来写,以“一个”代替人物姓名合乎事理。林冲于庙内“伏门边听”,门外三人,声音有别,具体名姓身份一时不好决断。
是差拨,他是为害死林冲直接献计与执行的人,话中明显带有替自己摆功向陆谦邀功之意。
是陆谦,他是奉命前来杀害林冲的头目,心思周全,狡诈谨慎。
是富安,他是陆谦走卒,说话多随和逢迎。
人物语言显示各自身份、性格,虽不具名姓,读者亦可凭对话悟出所写人物。这恰恰是《水浒》写人手法的高明之处,在隐显藏露之间,诱导读者去思考,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探究:山神庙外,林冲杀死陆谦、富安和差拨三人,试分析陆谦等三人站位安排以及林冲杀人顺序安排的合理性并艺术性。
第一问:
庙门外三个人,近门处是差拨,中间是陆谦,最外是富安。
差拨在沧州当差,熟悉当地环境,为陆谦所用,点燃草料场以后,为避风雪前往山神庙,自然要差拨引领。
陆谦职位居高且为主谋,自然要走在富安之前,处于三人中间位置。无论途中行走,亦或立地谈话,核心C位一定是陆谦,合乎情顺乎理。
第二问:
林冲拉开庙门,就近搠倒差拨。
第二枪按理应该刺向陆谦,而在这时,林冲发现最外面的富安已经跑出接近十来步,为防其逃脱,林冲赶上,后心一枪,搠倒富安。之后,回身解决陆谦。
富安跑出这十来步,使故事生变化,情节起波澜;最为重要的是把枪杀陆谦这一恶贼推后详写,安排林冲言情明理,剜心解恨,既符合生活真实,又具备艺术高度,自然顺畅,毫无斧凿痕迹。
这富安跑出的近十来步恰是施耐庵的精心设计,巧乎妙哉!
问题: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正面(直接)描写风雪:
1、P110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2、P111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3、P111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侧面描写风雪:
如写草屋,P110“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P111“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这是借环境写风雪。
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P112“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写风雪。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风雪为人物活动渲染一种紧张气氛。风雪越来越大,说明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暗示一场决斗即将展开。
2、推动情节发展。
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正因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避风;林冲为了挡风雪才用大石头“靠”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接闯进山神庙。
3、烘托人物
烘托林冲这一英雄形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
暗示(交代)当时的社会现状;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形象、心情;
渲染气氛。
赏析名句用词之妙:那雪正下得紧
鲁迅先生在他题名为《“大雪纷飞”》的杂文中,曾经这样说道:“《水浒传》里的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正”字写当下、眼前,给人以紧迫感,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遭其打;
“紧”字原本写雨,这里描写雪,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
此环境描写渲染出紧张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烘托出林冲这一英雄形象。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不低,又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使他对封建统治者和自身的前途抱有幻想。他虽然武艺高强,对“屈沉在小人之下”有满腔怨愤,却也养成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性格。像他这样的人是很不容易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然而他偏偏被逼上梁山。
主题:选文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