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陈文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赏析、翻译、阅读、答案
(2022-11-30 21:22:42)
标签:
陈文龙 |
分类: 语文教学 |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释:陈文龙,南宋状元,官拜参知政事。元军攻宋,陈文龙防守兴化寡不敌众,力尽被擒。陈文龙被押往杭州,行至合沙时,赋诗一首诀别仲子,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之后,绝食而死。仲子:次子。
【首联】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斗垒:弱小的营垒。斗:言其小。写陈文龙虽然势力孤危,但守城之志,坚定不移。
【颔联】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自经沟渎:在小水沟中自杀,比喻轻率无谓的死亡。《论语》:“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封疆:指边疆。写诗人不会去做无谓的牺牲,但要战死疆场,以身许国,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运用典故,前后对比。
【颈联】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累囚:被拘押的囚徒。累,通“縲léi
上句写自己如果做了俘虏被敌军以血衅鼓那是必然的事,但是作为一位有志向有气节之人,决不会竖起降旗。
【尾联】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一门百指:一家十口,指一家人。沦胥:指沦陷、沦丧。丹衷:丹心,赤诚之心。
兴化陷落以后,陈文龙妻母子女一家人被俘。尾联表示即便家人死尽,对于国家的一颗赤诚忠心不会改变,天地可鉴。
【问题】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颈联写诗人宁肯被杀衅鼓,也不会屈服,直抒胸臆,表现临难不苟的气节。
2、上下句形成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作者为国捐躯的决心。
3、自许“烈士”,告白自己是一个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4、“须信、未闻”两个词语前后关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