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

标签:
袁隆平 |
分类: 语文教学 |
导语:
风吹稻香,国士无双——走进袁隆平
袁隆平(1930-2021),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获评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以诗自许:“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于湖南长沙病逝,享年91岁。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于2001年2月22日发表于《科技日报》。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
2.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3.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结构特点,夹叙夹议手法,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了解新闻体裁和人物通讯
新闻体裁包括新闻报道(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和新闻评论。
新闻特点:新、真、快,即新鲜、真实、准确、及时。
消息特点:篇幅较短、时间性强、以叙为主(讲究用事实说话,客观报道)、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称“倒金字塔结构”。
通讯分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北京立交桥》。与消息相比,通讯的新闻性减弱,文学性增强。事件选择要典型,可以对人物事件进行形象描写,适当主观抒情和议论。
通讯特点:真实、客观、及时;典型、形象
解题:
主标用来揭示事实和主旨,多用比喻、引用、设问、对偶等手法,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副标多具体客观地交代人物何事件。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毛泽东1959年创作的《七律·回韶山》中诗句,既赞颂袁隆平的科研贡献以及稻米农业的巨大发展,又表达喜悦之情,且富诗情画意。
《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预习检查:
字音、字形、词义
1.稻菽 饥馑 一蔸 屏气静神 籼稻米 签署 山麓 分蘖
2.饥馑 落荒而去 义无反顾 亦步亦趋 不敢越雷池一步
1.字音字形:
稻菽sh 饥馑jn 一蔸du 屏bng气静神 籼xin稻米 签署sh 山麓lù 分蘖niè
2.词义:
【饥馑】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落荒而去】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明确文章线索,概括文章四部分人物主要事迹。
以时间为线索,分别讲述了袁隆平水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1961年袁隆平发现并试种“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袁隆平阐明事实批判“三不稻”的不当言论。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这篇通讯在结构上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在表达上以叙为主,间有描写、说明和议论。结合以上特点,快速归纳各部分人物形象特点。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热爱专注科研事业;扎根一线、坚持调查、重视实践、从实践中探索规律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思想、不迷信、敢于创新;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心有大爱,胸有伟略
问题:四个小标题分别侧重哪方面来写科学家素养?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评判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生命情怀和战略设想
问题:作者采用小标题结构文章有哪些好处?
全文通过把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提纲挈领,突出主题。
思路清晰,前后一脉。叙事写人,由具体运作到思想情怀到战略构想,一脉贯通,眉目显明。
小标题句式灵活,巧用引用、比喻、拟人修辞,形象含蓄生动,富于文采,极具表现力。
通讯在表达上以叙为主,间以描写、说明和议论、抒情,好处何在?
以叙为主是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描写让人物、事件更加具体生动丰富。
行文过程直接叙述、说明,可以节省文字,同时也起到说明观点、表现人物的作用。
记叙中间以议论抒情,使文章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使形象特点鲜明,文意褒贬文章主旨明确。
文本研究
思考1: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倒叙。先写袁隆平现在迈步田间,然后追述其科学发现和实践过程。
思考2:文章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的话,有什么意义?
(一)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说明开发超产稻米,提高粮食产量是当时关系民生的大事,。
(二)交代了袁隆平几十年历经风雨不改初衷,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的动力、原因。
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
思考3: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分两层次。
(一)(1-5)写袁隆平在科研上注重实践、把握条件、挑战权威、自创新说。
(二)(6-7)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创新成果。
思考4:第三部分“实事求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话题来写。
这部分说明袁隆平实事求是,捍卫真理。
围绕中心(表现人物)需要选材。
选材精,不庞杂。
思考:鉴赏细节描写
【片段】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
【片段】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片段】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总结:细节描写的效果
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结合文本梳理人物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真实、客观、及时
选材典型
以叙为主,间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语言运用
真实准确。时间、数字具体明确,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通俗易懂。如:记录了袁隆平“泥腿子专家”的称号;“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作业: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