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潘尼传》原文、译文
(2022-11-06 21:06:20)
标签:
潘尼 |
分类: 语文教学 |
【原文】
潘尼,字正叔。祖勖,汉东海相。父满,平原内史。并以学行称。尼少有清才,与岳俱以文章见知。性静退不竞,唯以勤学著述为事。著《安身论》以明所守,其辞曰:“盖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
初应州辟,后以父老,辞位致养。太康中,举秀才,为太常博士。历高陆令、淮南王允镇东参军。元康初,拜太子舍人,上《释奠颂》。其辞曰:“三年春闰月,将有事于上庠,释奠于先师,礼也。”
出为宛令,在任宽而不纵,恤隐勤政,厉公平而遗人事。入补尚书郎,俄转著作郎。为《乘舆箴》,其辞曰:“夫古之为君者,无欲而至公,故有茅茨土阶之俭;而后之为君,有欲而自利,故有瑶台琼室之侈。无欲者,天下共推之;有欲者,天下共争之。推之之极,虽禅代犹脱屣x ;争之之极,虽劫杀而不避。故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安可求而得,辞而已者乎!”
及赵王伦篡位,孙秀专政,忠良之士皆罹lí祸酷。尼遂疾笃,取假拜扫坟墓。闻齐王冏起义,乃赴许昌。冏引为参军,与谋时务,兼管书记。事平,封安昌公。
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侍中、秘书监。永兴末,为中书令。时三王战争,皇家多故,尼职居显要,从容而已。虽忧虞不及,而备尝艰难。永嘉中,迁太常卿。洛阳将没,携家属东出成皋,欲还乡里。道遇贼,不得前,病卒于坞壁,年六十余。
【译文】
潘尼字正叔。祖父潘勖,任过汉时东海相。父亲潘满,做过平原内史。他们都以才学、品行著称。潘尼年少时就有卓越的才能,和潘岳一起都以文章被人所知。性情娴静谦逊,不好竞争,唯独把勤学写作当成正事。写作《安身论》来表明自己的操守,文句写道:“尊崇道德比不过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比不过心存正义,心存正义比不过心底无私,心底无私比不过清心寡欲。因此君子使其身安后才行动,使其心平和后才言语,使其交往确定后才有所求,使其心志专一后才实施。”
潘尼最初接受州郡征召,后来因为父亲年老,辞掉官位回来赡养父亲。太康年间,被举荐为秀才,担任太常博士。历任高陆县令、淮南王司马允的镇东参军。元康初年,被授予太子舍人,呈上《释奠颂》一文。文句写道:“元康三年春闰月,打算在太学祭祀,向先师祭奠,这是礼制。”
潘尼出任宛县县令,在任时治政宽缓而不放纵,体恤百姓疾苦勤勉理事,严厉公正而不疏忽人际关系。后来入朝补授为尚书郎,不久转任著作郎。写作《乘舆箴》,文句写道:“古时做君主的人,没有贪欲而大公无私,所以有用茅草芦苇盖屋、用泥土做台阶的节俭;而后代为人君主的,有贪欲而自私自利,所以便有了瑶台琼室的奢华。没有贪欲的人,天下人共同推举他;有贪欲的人,天下人一起与他争夺。推举到极点,即使是禅让代位也如同脱鞋般微不足道;争夺到极点,即使抢劫杀害也不回避。所以说‘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怎可以求得,辞让罢了!”
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孙秀专权,忠诚善良之人都遭到残酷的祸害。潘尼于是痛恨到了极点,就请假回去祭扫先祖的坟墓,听说齐王司马冏发起义兵,于是奔赴许昌。司马冏举荐他任参军,参与谋划日常事务,同时掌管书记职责。事情平定后,封为安昌公。
潘尼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永兴末年,任中书令。当时三王兴兵争战,皇室多事,潘尼身居显要职位,治理政事不过随心宽缓不慌不乱罢了。虽说没有遭受忧患,但是备尝艰难。永嘉年间,潘尼升任太常卿。洛阳即将陷落时,携带家属从东边逃出到成皋,想返回家乡。路上遇到盗贼,不能前进,病逝在打仗防御用的土障里,享年六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