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2022-09-16 09:49:24)
标签:

登高

分类: 语文教学

导语:

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是曹操的入世高志,回归田园,尽享自由,是陶潜的出世情怀,而李白二者兼具,心怀逸兴壮思飞,一生好入名山游。那么,盛唐的另一位诗人杜甫又具备怎样的诗意情怀呢?

立志辅君建功业,一世坎坷情不移。——杜甫《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诗歌与思想。

2、借助文本解读杜甫伤己忧时积极入世的情怀。

3、诗句理解、背诵。

4、借景(意象)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写景角度、渲染、叠词。

杜甫其人其诗

1、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

其早期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二)长安十载困守(35~44)。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前往长安本图求职谋宦,却仕途失意,生活贫困,但他仍积极入世,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写下不少现实主义杰作,如《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西逃,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只身北上,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后逃出长安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杜甫深感国破家亡之痛苦,写有《春望》“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等,诗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8~5811年)

因官场失意,也为躲避战乱,杜甫离职前往成都加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任职工部员外郎,生活暂时安定下来。后来严武病逝,杜甫买舟东下,准备回到北方。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北方仍有军阀割据的危险,西部边境与吐蕃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这一时期,杜甫深感漂泊、孤独、老病以及壮志难酬之苦。其诗歌抒发的情感往往把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的愁思融为一体。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登高》

2、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的最高理想。

杜甫具有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爱国诗人。

积极入世、忧国忧民、有志辅君、壮志未酬,可概括杜甫的一生。

3、杜甫的诗歌极具章法,风格沉郁顿挫。

《登高》创作于第四阶段,作于夔kuí州。

诗歌朗读,注意正音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啸】xiào 2.【渚】zh水中的小块陆地。3.【回】回旋,盘旋。4.【作客】寄居异地,客居他乡。5.【艰难苦恨繁霜鬓】世事艰难,令人愁苦痛恨,使耳边白发日见增多。繁,使增多。6.【潦】liáo

文体解读。《登高》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近体诗中律诗的要求。

杜甫的诗歌极具章法,体现在哪里?

诗歌阅读: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意象叠加,试说出选用的意象。

急风、高天、哀啸猿、清渚、白沙、飞回鸟

写景角度:感官角度;观察角度。

首联的写景是不是白描?

工笔渲染,借景抒情,写秋天的萧瑟与凄凉,抒内心的悲凉与伤感。

【渲染】对所写对象作突出描写、形容、烘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区分时空描写;意境;情怀。

从空间上写树木凋零,从时间上写岁月匆匆,意境苍凉宏阔,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萧萧、滚滚

叠词。“萧萧”写秋之声萧瑟,见悲凉;“滚滚”写流水之气势,见无奈。

3.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抒漂泊异乡之苦、年迈将去之苦、身体老病之苦、孤独寂寞之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读“艰难”,既要结合文本,又要知人论世。

既指自己生活多艰,壮志难酬,又指国家多难,忧国伤时。

体会“繁霜鬓”“停酒杯”所包含的感情。

“繁霜鬓”写愁苦之极,“停酒杯”则写出愁苦无以排遣的无奈。

齐诵《登高》,体会诗歌沉郁之情怀,顿挫之韵致。

【有关资料】

杜甫的《登高》格律精严,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