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教学
(2021-02-05 09:03:36)
标签:
海明威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一、导语:
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
他年少时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
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
他因膝盖被打碎,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
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
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他在1954年凭借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海明威及其作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海明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身受重伤,他认为参与战争是一个错误,他的部分小说也表现出反战思想。
《老人与海》:老人桑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的典型代表。桑地亚哥不惧困难,顽强拼搏,体现的正是海明威所要表现的“硬汉精神”——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三、学习要点:
1.进一步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3.学习小说的叙述方式及有关效果。
4.品味语言,了解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
四、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创作了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残酷的战争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五、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
蹒跚 嘎嘎 脚踝 踯躅
蹒跚pánshn
2、整体感知
首段进行_____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____。主体部分由______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______,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反讽意义。
场面 环境 对话 结局
六、小说阅读,相互展示
1、读第一段,感受大战即将来临时的场面,大战之前是什么场面?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
明确: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
2、“我”是谁?
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叙述人称:我”第一人称
讨论总结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的优点: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那么“我”就是故事的见证者,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拉近读者和作品的距离。
最后“我”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一人称的缺点:“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体味故事的内涵。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讨论后总结
第三人称的优点(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和人物心理描写。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第三人称的缺点(全知视角):内容更多的是讲述故事而不是显示故事,不能引发读者思考,故事的真实性不够。
七、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叙述用“减法”)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读者再创造)。
“冰山理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不动声色,即“静”。
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微笑”“最后一个”隐藏了哪些内容?
“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二)“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我”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八、人物讨论: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年老,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九、老人形象:
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
1、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
3、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厌恶战争,向往和平。
十、文章主旨归纳
1、歌颂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2、控诉战争给人类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一、结语
老人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却被卷入战火之中。老人是个弱者,是个无辜者。海明威关注的不再是英雄,也不再是正义,而是战争之下的弱势群体,这让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让我们在祈祷和平中结束我们这堂课。记住:生命何其可贵,战争何其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