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

(2020-04-15 16:55:05)
标签:

辛弃疾

水龙吟

分类: 语文教学

一、学习目标:

1、辛弃疾其人其词;

2、发现并正确理解词中语序倒置的句子;

3、词人情感;

4、用典等表现手法;

5、背诵默写全词,体会辛弃疾雄浑、豪放、悲壮的词风。

二、 作者简介

         辛弃疾,号稼轩,宋高宗绍兴3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豪放词派代表。在南宋,讲爱国就要讲抗击金兵,恢复中原。但当时的南宋朝廷投降派占据上风,主战派遭受诬陷和排挤,这就决定了辛弃疾的杀敌报国理想始终难以实现。所以,辛弃疾的词多抒发杀敌报国理想以及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

三、1、抒写爱国情怀的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描写农村风物的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时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作者已南渡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虽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不受重用,年华虚掷,难遂报国之愿,于是借登临以遣忧,借写词以抒怀。

五、朗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六、内容赏析 上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南方的天空。(念去去……暮霭沉沉楚天阔。)

南国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有眼见,有想象,虚实结合

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

岑:远山。遥岑远目(倒装):远目遥岑。目:动词,望。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表赞美喜爱怜惜之情

极目远望,北方遥远的山岭有如女子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现出愁恨。

献愁供恨,拟人,写山之仇恨,实写人对金人的仇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语序倒置)

江南游子//落(时)/(于)断鸿声里/(伫立)楼头。

我这个流落江南的游子,在日落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伫立楼上瞭望。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借景(意象)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楚天 秋(色)(江)水 遥岑 落日 孤雁

写萧瑟、凄清之景,抒忧伤之情;写旷远、美丽之景,抒痛惜之情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叙事抒情:(登亭)楼头远目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抒发杀敌报国之志以及不被重用,壮志难酬之孤寂和悲愤。

再读上阕,思考: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上阕中所写登临意包含几方面的情感?

1、山河破碎的忧伤和痛惜;

2、抗金报国之志;

3、不被理解和重用、壮志难酬之愤。

4、借登山临水排遣忧愤的孤寂。

上阕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空阔、苍凉

读上阕,思考: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1、山河破碎的忧伤和痛惜;

2、抗金报国之志;

3、不被理解和重用、壮志难酬之愤。

4、借登山临水以排遣忧愤。

上阕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空阔、苍凉

下阕:休说鲈鱼堪脍kuài ,尽西风,季鹰归未?

不要说秋风吹遍大地,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张季鹰回乡了没有?脍:把鱼、肉切细。

用典:西晋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和鲈鱼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倒装)。

如果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雄才大略的刘备。

用典:三国时许汜买田置屋,受到刘备批评。

两处用典反其事而用,意在说明自己不会像季鹰、许汜那样弃官归隐,追求享受,表明抗金复国的决心。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流逝的时光,时光流逝。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用典:东晋桓温北伐,途见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十围,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家国风雨飘摇,如桓温所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用典感慨时光虚度,壮志未酬。

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倩:请托。翠袖:以服饰借代女子。红巾翠袖:倒装,翠袖红巾(身着绿衫的女子手执红巾)。揾:擦拭。英雄:指作者自己。

请谁唤来身着绿衫的女子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抒内心无以排遣的悲痛。(必须有一个最能善解人意的女子来安慰方可消解心中的悲痛郁闷)

下阕:表明抗金复国的决心,抒时光虚度、壮志未酬之悲痛。

词文通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情感总结:

1、山河破碎的忧伤和痛惜;

2、抗金报国之志;

3、不被理解的孤寂

4、不被重用、壮志难酬之愤。

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借景(意象)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抒情

用典抒情

比喻、拟人、借代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理解式默写(注意易错字):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       ,       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词中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态的句子是:“      ,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3、词中“      ,       一句写天幕低垂,红日半隐,孤雁哀鸣,用寥廓苍凉的环境烘托出寓居江南、壮志难伸的游子形象。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4、辛弃疾生命里的孤独,无人理解,无法言说,只能登高拍栏,把视宝剑,正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所写:“      ,      ,       ,       当代散文家梁衡为辛弃疾写的人物评传《把栏杆拍遍》篇名即取意于此。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5、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      ,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6、刘备批评许买田置房全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典故被辛弃疾用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他在词中是这样说的:“      ,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      ,      一句把作者情感推到最高潮,写年华老去,国事飘摇,北伐无期,夙愿难偿,故意只用东晋桓温语典之上句,只言树,不说人,却更见人心之悲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8、英雄泪尽美人巾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体现为:“      ,      ,     这句恰好与词上片的“      ,      义近而呼应。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无人会,登临意)

9、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体现在描写上,就形成了移情于物的手法。词中的“      ,      ,      就运用了这一手法。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