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米却肯莫雷利亚墨西哥帝王蝶 |
分类: 墨西哥 |
莫雷利亚城历史中心
莫雷利亚城建造于公元16世纪,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与中美洲特色相结合产生的城市规划设计范例。城市设计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山坡地形,最初设计的街道布局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城中的200多座建筑都是用粉红色石头建造的,颇有当地的地方特色,这些建筑向世人展示着莫雷利亚城将中世纪文艺复兴特色、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理念完美融合后产生的建筑历史。此外,莫雷利亚城还是数位墨西哥独立之父的诞生地,所以在墨西哥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UNESCO (1991,ii,iv,vi)
由瓜达拉哈拉市区东面的长途汽车站搭乘ETN长途汽车,3个半小时就来到了西马德罗山脉山麓Guayangareo山谷之中,米却肯州首府莫雷利亚。
为了刷IHG的BW,预订了城东的HIX,而莫城的长途汽车站则位于市区西面。50比索跳上汽车站内候客的出租,直奔酒店,大约近20分钟,到了。
房间粉饰的花花绿绿的,喜气的墨西哥风格。
莫雷利亚建于1541年5月18日,当时叫做“米却肯的新城市”,1578年改名为“巴利亚多利德”。墨西哥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就出生于这座城市。1811年,伊达尔戈英勇就义后,牧师莫雷洛斯接过革命队伍的指挥权继续引领墨西哥人民走向独立,直至4年后被俘牺牲。1828年为了纪念这位墨西哥民族英雄,米却肯的巴利亚多利德改名为“莫雷利亚”并沿用至今。
莫雷利亚以前的治安并不怎样,其所在的米却肯州是墨西哥前著名的贩毒集团圣家堂的总部所在,其老大被俘团伙解散后,圣殿骑士团接过了圣家堂的衣钵。不过,近些年莫雷利亚的治安明显要好很多,傍晚在市中心走到也不会感到莫名的不安。
冬季到莫雷利亚,很多游客都冲着去东(南)面的世界自然遗产:帝王蝶自然保护区看漫天飞舞的帝王蝶。除了在市里参团,自己也可以搭车先到Zitácuaro,然后转车去Angangueo。这次行程紧凑,只能又错过这个自然景观了。
闲着没事儿,晚上去老城逛逛顺便吃个晚饭。从酒店附近可以搭面的前往老城,便宜,不过招手即停得开好一阵子。想了想还是叫出租吧,拦了辆车30比索。
快进老城的时候,前方路中间平地矗起了一座水道桥。这座水渠是由主教弗雷·安东尼奥于1785年下令建造的,共有253个拱。
就在出租左拐即将驶离水道桥的路口右侧,有个叫做维亚隆金的花园(Jardín Villalongín),花园后侧有一条“浪漫小巷”(Callejón del Romance),得名于诗人卢卡斯·奥尔蒂斯笔下的作品《城市的浪漫情怀》。胡同两侧的房子多建于当年的殖民时代,恋人们,爱人们,坐在水池边沐浴着阳光,抑或手挽着手在弥漫着玫瑰芳香的胡同里散步,耳边回响着悠扬的音乐。
出租停在了莫雷洛斯大街和主街15号公路(弗朗西斯-马德罗大道)的交口,
找了个餐厅落座,来份米却肯的豆子奶酪汤(Sopa Tarasca)和玉米饼。除了塔可,墨西哥最常见的就是各类蔬菜豆子汤,肉类,烤鸡,玉米饼和豆泥。
吃饱喝足,在兵器广场(Plaza de Armas)散散步。时候不早,还是打道回府明日再来。
第二天
行驶在15号公路上,左侧,水渠不再,而成为了一道永远的风景。
在维亚隆金花园下了车,边走边逛。沿着弗朗西斯-马德罗大道往西漫步,右手有一座修女圣堂(Templo de las Monjas)。这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于1729至1737年间,用于供奉修女圣卡特琳娜。
接着往前走,在莫雷利亚大教堂东侧(弗朗西斯-马德罗大道转上莫雷洛斯大街),坐落着一间约翰饭店,原名圣约翰老医院(Antiguo Hospital de San Juan de Dios)。18世纪末,当时的巴利亚多利德急需一座皇家医院,米却肯的主教胡安·奥尔特加捐出了这栋房子。经过改建,内有小礼拜堂的医院便落成了。1830年,这儿还开了第一门正式的医学课程。
一座粉色砂岩砌成的大教堂拔地而起,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始建于1660年,总共花了84年才完工。教堂内的宝库1个世纪后用镀银工艺制成,彰显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大教堂的管风琴则有4600个音管。
大教堂的对面(弗朗西斯-马德罗大道北侧),坐落着米却肯政府宫(Palacio de Gobierno)。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建于1750年,起初是巴利亚多利德的德律但丁神学院。1795年2月16日,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在学术活动中就哲学与同学何塞·安东尼奥·卡斯塔涅达展开了激烈辩论,获得导师的一致好评。
莫雷洛斯,一个名字回响在耳边,走,去看看何塞·玛丽亚的诞生地(Casa Nacio Jose Maria Morelos/Casa Natal de Morelos)。莫雷利亚共有2座关于这位墨西哥民族英雄的博物馆,一个叫做莫雷洛斯之家博物馆(Museo Casa de Morelos),位于莫雷洛斯大街上,靠近阿尔达玛街口(Calle Aldama);还有一座就是前面提到的莫雷洛斯诞生地,位于莫雷洛斯大街和安东尼奥·阿尔萨特街(Calle Antonio Alzate)的路口。
1765年9月30日,墨西哥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之一)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就诞生于这座巴洛克风格,建于同一个世纪的楼房内。现在看到的建筑重建于1888年,融入了新古典主义元素。
何塞出生于木匠家庭,1795年前往墨西哥城并在那的皇家宗座大学修习艺术,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牧师。1810年,伊达尔戈在瓜纳华托敲响了独立的钟声,何塞闻讯后便投奔革命大军追随伊达尔戈并被任命为部队指挥官。
1811年伊达尔戈被捕就义后,莫雷洛斯接过革命队伍的指挥权。之后的一年中,莫雷洛斯率领义军攻克了墨西哥南部大部分城市以及墨西哥城,并于1812年攻克了瓦哈卡。1813年9月,莫雷洛斯在奇尔潘辛戈召开了第一次独立议会,会议诞生了《阿帕钦甘宪法》,规定了民权和普及选举权,彻底宣布墨西哥脱离西班牙独立。莫雷洛斯创立了三权分立,并倡议义务教育。
1815年,革命陷入低潮;同年11月,莫雷洛斯不幸被捕并于12月22日在墨西哥州的埃卡提佩英勇就义。
莫雷洛斯诞生地博物馆上下两层,数个房间内展示了介绍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生平及领导革命队伍进行独立战争及被捕审判和就义的文献资料,还有很多地图,手迹及油画,懂西班牙语的话,可以对当时的墨西哥社会和独立的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除了书房,博物馆内还还原了当时办公室的场景;中庭内,还放了一辆莫雷洛斯曾经乘坐的专车。
紧挨着小楼西侧有一个花园,中间有一口小钟,象征着自由。鲜花绽放着,犹如获得独立的新生墨西哥。
莫雷洛斯博物馆和文献馆,建于1758年,当时为马丁内斯家族所有。1801年8月,莫雷洛斯购下了这栋屋子,并加盖了二楼。屋子的大部分由莫雷洛斯的妹妹安东尼娅·莫雷洛斯所用,1807年安东尼娅结婚后在这儿诞下了女儿特蕾莎。1810年5月独立战争爆发后,莫雷洛斯为了偿债以1000比索将房屋抵押了出去。
在莫雷洛斯诞生地的西侧,坐落着奥古斯丁教堂(Templo de los Agustinos),这座16世纪的建筑混合了银匠和哥特风格,用于供奉圣母索科罗。
回到兵器广场,找了家咖啡馆落座,看看人来人往。高低错落的墨西哥女孩子们,无论苗条臃肿,多半会朝你友好地微笑。在墨西哥旅行多次,很多女学生还会特地跑上来要求合影。
小歇片刻,继续闲逛。由兵器广场边的马德罗大道往西走一个街区,在El Nigromante交口的路北左右两侧,分别坐落着圣尼古拉斯迪伊达尔戈的米却肯州立大学(Universidad Michoacana de San Nicolás de Hidalgo)和大学的图书馆(Universidad Michoacana de San Nicolás de Hidalgo)。
这座米却肯州立大学算得上新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了,前身由米却肯州的第一位主教瓦斯科·基罗加于1540年所创立。记得我在《追寻春的脚步--伊斯帕尼奥拉岛不完全游记》中提到,美洲第一座大学应该位于多美尼加共和国的首都圣多明戈,创建于1538年。
1580年,由于宗座的搬迁,米却肯州立大学的前身圣尼古拉斯学院与圣米格尔学院合并。17世纪后期,圣尼古拉斯学院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开始改革哲学,神学和道德课程并在后一个世纪加入了民法和教会法课程。学校在19世纪初因独立战争被殖民政府一度关闭,1847年1月17日,学院被改名为圣尼古拉斯迪伊达尔戈国立学院,如今看到的大学则是1917年10月15日正式创立的。
大学的对面,有一座17世纪的耶稣会教堂。17世纪60年代末,来到米却肯州当时的巴利亚多利德的耶稣会传教士们开始修建一座教堂,5年后教堂终于落成。18世纪中,教徒们又修建了教堂北侧四合院似的建筑作为当时的圣方济哈维尔学院,也即今天的大学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Universitario/Palacio Clavijero)。19世纪,这组宗教建筑被收归政府所有,1917年米却肯大学正式成立后由政府捐赠作为大学的图书馆,该图书馆是墨西哥国内藏书最多的公立大学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和文化中心均由粉色砖石砌成,两者都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后者主要体现新西班牙的人文风格。两组建筑里都有大量精美的壁画。
在图书馆的西北侧,文化中心的西侧有一个糖果市场(Mercado de Dulces),南北狭长的摊位上无不是各种吃的糖果啊,蜜饯啊,饼啊。要不要来一份尝尝?
在文化中心和集市北侧,坐落着玫瑰修道院和教堂(Templo y Conservatorio de las Rosas)。这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8世纪早期,最早是圣卡特琳娜多明我会修道院,1743年在这儿创建了圣罗莎德圣母玛丽亚女子学院用于音乐教学,1870年学院被迫关闭。20世纪上半叶,圣乐合唱团断断续续在此教学排列,直至1950年修道院永久转为学校所有。
街道,蜿蜒起伏地向北延伸,提醒着我,墨西哥是个“高原国家”。走着走着,在小巷的拐角闪现一位倚着墙浓妆艳抹穿着松糕鞋的职业女性,忙不迭地抹着口红。
看见我走过,努着嘴发出“啵啵”的声音。下意识地摸了摸相机,想拍个照,但琢磨着还是算了吧,无论人层次的高低,都需要一份尊重。
沿圣地亚哥·塔皮亚街(Calle Santiago Tapia)往东走到贝尼托·胡亚雷斯(Benito Juárez)街左转,很快就看到了右前方的卡门修道院和教堂(Templo y Ex-convento del Carmen)。高低错落的红顶,这座巴洛克风格的修道院由圣衣会始建于1593年,是当年巴利亚多利德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了。
教堂外成群的防暴警察,自己西班牙语几乎为零,也问不出个所以然。不过后来知道,这儿改成了社区文化中心。由教堂东南的萨帕塔(Emiliano Zapata)街继续往东走到尽头的圣何塞花园,就看到了高耸的圣何塞教堂(Templo de San José/Parroquia de San José),教堂的圆顶和塔楼大概建于18世纪。
老城西南,还散落着无数殖民时代的建筑,包括莫雷利亚大教堂以东3个街区,马德罗大道以南1个街区的巴利亚多利德广场(Plaza Valladolid)。4个多世纪前的莫雷利亚,便是以此为中心拔地而起。
在巴利亚多利德的东侧,坐落着整座城市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圣方济修道院(La Iglesia y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1531年,圣方济教士们来到此地,建起了第一座土坯的礼拜堂;5年后新的教堂开建并于17世纪初完工,之后又增建了塔楼。修道院曾经用于印第安人的宗教学校,南侧的建筑1972年改为了工艺品之家博物馆。圣方济修道院的立面属于典型的银匠风格,而南部建筑又融合了银匠与文艺复兴的元素。
短短的两天,只品味到了莫雷利亚的些许皮毛。但愿这座城市,能更加美好。
Tips:
1. 长途汽车站位于市西,出租车通常按区定价,可以尝试还价;出汽车站可以搭乘面的到市中心,问清楚到Morelia Centro即可,车资不到10比索。
2. 莫雷利亚市区没有大型公共汽车,但可以搭乘面的Combi,基本上招手即停,车资大概6个比索。
3. 莫雷利亚市内出租车通常车资不超过30比索,不打表,上车前问清楚价格;如果说不清楚目的地,找一个附近的景点。
4. 莫雷利亚老城内步行即可。
5. 国家级博物馆周一闭馆。
6.
中国的春节期间,正适合去东部的帝王蝶保护区看帝王蝶,可以在市里参团,或者搭车先到Zitácuaro,然后转车去Angangu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