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华:“邻水小面”天天见面

标签:
邻水小面重庆小面 |
分类: 政协提案文史资料 |

每次回家乡都要10块钱一饱口福的梁平九妹牛肉包面
应广安市政协文史委陈主任约稿而作
何正华:“邻水小面”天天见面
在过去物资疲乏生活困窘的时代,吃一碗小面一直被
很有面子:民俗记忆里的挂面
挂面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有面子的角色。众所周知的是过生要吃寿面,讲究的要专门请人做一根很长的细面盘成一碗,寓意长命百岁。
在我童年时代的20世纪50、60十年代,生活过得有点穷窘。大人走亲戚要送人家几斤面,家里来客吃饭时,也要单独给客人端上一碗面,才有面子。桌上另外摆有一大钵面条,下饭用的,供各人这一家老少三代人吃,七八双筷子进进出出,一趟就没得了,连汤都不剩。那时正是高举“大跃进”“人民公社”“党的总路线”这“三面红旗”的时代,人们“精神富有,生活贫困”,大人娃儿或者病人,都是吃不起饱饭的。我的母亲是个老病号,齁咳几十年,卧病在床时要想好几天,才可能得到一碗包面补充营养。常常是我自告奋勇去合作社面店端清汤包面。在路上实在忍不住,先是用嘴皮在碗沿轻轻吸一小口汤,一路砸吧砸吧,可走几步又忍不住了,又吸一口,用力过大,把一个包面吸进嘴来了。二两包面总共才11个,等到端回家,在汤下面淹着的,只有几个了。现在想起这些还隐隐作痛。
我家隔壁邻居就有座高家磨坊,用牛把本地出的麦子推成灰面,还有一家周家面坊,做面条的,而我家则是做萝筛的作坊,用来筛面粉的。那时每家每户都是自己推石磨来磨面,主要是磨麦子,还有苞谷和碎米,所以萝筛是必需的家具。全县仅有我一家作坊,独门宠,就我七十多岁的父亲一人会这个手艺,人称“何萝筛客”,做的成品和工具都十分精巧,现在想来完全就是工艺品。可惜现在已无传人,不然恐怕要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
当娃儿的时候最喜欢的是跟大人撵脚走亲戚,大人挎的偏口袋装的礼物就是几把面条。那时还有一个叫“报期”的民俗,已定婚约的男到了18岁,父母就要请算命先生“看期”,选定吉日后,用红纸楷书完婚日的期单,用一架抬盒或箩筐,由媒人带路偕同送往女家,向女方通报准备完婚日期。抬盒里面装期单红纸封好的钱,一般是两块钱,五块就是大礼。另外就是几把面条、几斤猪肉和几斤白糖。我们这些小娃儿就远一路远地跟在后面,一路吆喝童谣:“三把面两斤糖,好吃狗儿走丈母娘”。
其实“小面”这个名词有两个含义。现在人们常说的“走,吃小面”,是指有五花八门“臊子”的各种面条的统称。而传统意义上的小面则是专指“素面”,是与“炸酱面”相对而言的,也就是不加臊子的面,最便宜。记得儿时六七十年代,一碗小面7分钱,而一碗炸酱面和包面则要一角一分钱,当然另外要有2两粮票才吃得成。所以常常看到乡下农民把自己种的麦子背进城里来买了,想吃一碗面,却没有粮票,只能站到面店门口去看,看师傅煮面,看有粮票的城里人吃面,打打眼睛牙祭,然后肚子里唱着“卧(饿)龙岗”一步一步回到乡下。在自家的土灶烧起柴火,扯一把麦草秆在烧红的大铁锅里用力擦几下,锅底就油光放亮,算是放了油,倒下一碗切碎的老咸菜米家蒜苗,炒出糊香,再掺水,下一碗土麦子面,然后蹲在门口街檐上一阵呼哧呼哧。这样的老咸菜小面,也别有一番风味,别是一种享受。
现在的生活与过去是“鸟枪换炮”了,新食材新品种美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越来昂贵,越来越高档,真的实现了孔老夫子当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食不厌精。可奇怪的是,人们对面食,特别是对最不值钱最普通的“小面”,还是情有独钟,初心不改。
说起小面,在国内外游人的印象中,大名鼎鼎的当然是重庆小面。他们从2009年就开始评选重庆小面50强,重庆市商委还为一碗小面制定了《重庆小面烹饪技术指南》呢。2013年央视纪录片频道就首播了纪录片《嘿!小面》,长达半年的拍摄,48分钟长度的画面,全面展现重庆小面的各种故事,看电视画面就能看出清口水来。2014年再一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重庆小面更是名扬天下,特别是笔者家乡梁平的“朱家面”“李妹炸酱面”和“九妹牛肉包面”,每回去,都要去吃一碗,吃了一回想二回。
邻水人说“邻水小面”并不比“重庆小面”差,论起味道来,甚至比重庆小面更有特色,只不过邻水小面的名气没得那么大,因为宣传工作没得重庆做得好。我说邻水小面和重庆小面有一比,无论从食客的喜爱程度,还是味道口感或佐料和臊子上,都有自己独特过人的绝招。
邻水人的一天就是从一碗小面开始的,不但自己偏爱这一口,来了客人更是要炫耀邻水小面如何安逸如何巴适,非得带你去来一碗。甚至单位上从省市来了上级领导,宾馆里本来有牛奶蛋糕等免费早餐,可接待方也要一早就去宾馆带贵客出来,到简陋的小面店去早餐。
早上爬起来吃碗面,是邻水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出门,大街小巷里,几步就有一个面店。脚还没有进门,先叫上一声“来碗小面”,店家会默认你是要红油素面。那碗麻辣、鲜香和滚烫,是足以提神的元素,让人大呼过瘾,感觉一天都充满活力。这也符合邻水人勇武豪放,爽快火辣的性格。
小面店里,有学生娃儿、白领蓝领、农民工,还有很多人是要去党政机关上班的干部。在一碗小面面前,都是平等的食客,大家挨坐一起,都低着头弯着腰,都在哧溜哧溜发出声响。等吃完面条放下筷子,却端起碗来,要把那口鲜汤喝干,这才起身从桌边离开,一边揩着汗水,一边不忘砸吧咂巴着嘴皮回味。
这就是邻水小面的味道——那是不摆了!



三、 佐料臊子:小面好吃的秘诀
邻水小面好吃有两个秘诀,一是骨头汤,二是佐料和臊子。骨头汤用猪筒子骨敲骨吸髓,小火慢熬十几个钟头,直到汤汁白浓如牛奶一般。臊子种类之多,有豌豆杂酱、牛肉、肥肠、鸭菌、蹄花、肉丝等,十几种,多得常常让外地客人眼睛看花,一时竟不知要哪一种而舍弃哪一种。嘴实在馋的,一碗面里竟同时要放两种臊子,炸酱加豌豆就成了“豌杂面”,甚至有人在豌杂面上,还要再加红烧牛肉臊子。豌杂面的佐料与小面几无差别,可谓素小面的高配版。邻水小面店有几百家,店名字号也各有特色——“天天见面”“面面俱到”“一面之交”“千人一面”“别开生面”“面如其人”。最具代表性的面店是“龙须面”和“小芳面庄”,各有多家连锁店。味道上更是每家面店都有各人的秘方,暗比高低。
笔者有个文学弟子叫李鹏,离开邻水到重庆创业已20多年了,现在是重庆滨南集团董事长,可他还念念不忘这碗邻水小面。笔者早上还赖在床上没起来,就听到他打电话来了:“来哟——小芳面庄,豌杂牛肉面!”原来他竟从重庆茶园新区出发,开车一百多公里,一早就回到邻水县城来了,为的就是过一回邻水小面的瘾,而小芳面庄的老板就是他的中学同学。看着他低头冒着汗,吃得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新发现——面前这个身价十个亿,在全国拥有几十家子公司的大老板,与我这个只有四千退休金的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幸福感,并没有多大差距呀!
麻辣鲜香:邻水小面的佐料与臊子。邻水小面好吃的秘诀在于佐料和臊子。佐料和重庆成都的大同小异,都是些盐巴、酱油、保宁醋、花椒面、胡椒面、葱花,以及油辣子等等。佐料最为关键的当属油辣子。辣椒是川菜的灵魂,激活张扬了食物的火辣与热情,也是辣椒点燃了邻水小面的精神。油辣子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有各的香味不同。有将辣椒、花椒、生姜、大蒜、茴香等香料配齐,像熬火锅底料一样提炼成辣油的。更多的是将二荆条辣椒用炭火烤焦,或用油锅炒煳,再放石石碓窝里,用杵一下一下捣碎。直到捣出糊辣壳味道来,捣出香气四溢,逗得过路客一个个喷嚏连天。然后用本地土里长的,本地油坊榨的菜籽油,铁锅炼得滚烫冒烟,倒进辣子末里。随着滋滋的声响,一股香气喷进鼻孔,逼得人连打几个响亮的喷嚏,顿感周身通畅舒服。
在臊子上,邻水小面更是五花八门,争奇斗艳,各显神通,只要你喜欢的肉类,都可以用来红烧。这真是,没有邻水人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还没有进店,听到堂倌的吆喝,就足以让人馋涎欲滴——“肉丝面!”“豌豆炸酱面!”“红烧牛肉面!”“再来两碗泡椒猪肝面!”光是红烧味,又分红烧牛肉面、红烧肥肠面、红烧鳝鱼面、红烧猪脚面……笔者进店,必点红烧牛肉面。厚道的面馆,红烧牛肉也厚道,以“坨”为数。红得发亮的汤头,红红火火,牛肉软而不烂,辣而不燥,一股特有的香味渗入面汤,再飘进口鼻,而沁入肺腑。
泡椒则是经典的家常味。分为泡椒猪肝面、泡椒鸡杂面、泡椒猪肚面、泡椒牛肉面……每一个酸辣辛香的名字都让人唾液快速分泌,而胃口大开。泡椒味简直就是四川人的伟大发明——地里摘几根半生半熟红绿相间的辣椒,装进本地窑罐厂工匠用泥巴烧制的土陶泡菜坛子,加进去姜蒜、花椒、盐、糖,还有少许白酒,再经过时间的催化,微生物耐心的发酵,就成了餐桌上的明星——四川泡菜。
邻水千年前就有窑罐厂,早就晓得烧泡菜坛子,晓得做泡菜。直到现在,即使住在城里头高楼大厦上的人家,哪家哪户都有几个泡菜坛子,有的老窖坛子已经传了好多代人了。
我四十多年前在梁平当“知青”,就在邻水西槽明月山的那一边。有个跟我学武术拳脚的弟子叫徐大成,他家就是祖传了几代人的“烧窑匠”。那时他还是个13岁的山里娃儿,现在已是重庆市土陶非遗大师,其制作咸菜坛子的大幅照片,高挂在梁平博物馆里常年展示。可是现在制作泡菜的技艺,却被韩国人抢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取得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泡菜变成了韩国人的发明。其实这种行为是投机取巧!有的人就爱这样,把上下搞颠倒,前后弄反转——儿子打了老子的番天印!这也提醒我们的文化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发掘申报地方上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住中华文化的根,守住中华民族的魂。
邻水小面好吃:面条本身质量好。邻水小面所用的面条,主要是“水面”或叫“湿面”,特点是细面细,宽面薄,看起来柔软,吃起来下喉。这是重庆小面和成都小面无可相比的特点。特别是成都,不管是小面还是包面抄手,面皮都厚厚实实的,抄手皮差点就像饺子皮了,看起来没有食欲,吃起来更是厚实无味。
供应邻水小面店的湿面,是本地面坊根据各店的需求,天不亮就做出来的新鲜碱面,制成细面和韭菜叶子宽面两种形式,一早就送上门来。面条入口柔软而不泥,有特殊的小苏打香味。邻水很少有人喜欢“吃和”,往往面条丢下锅,打几个滚,才半生半熟,就叫老板起锅了,这样吃起来有劲道,有嚼头。这像邻水人的性格一样——既有刚性,也有韧性。
还有一种是干面,就是手工面,邻水九龙镇的特产。神奇之处在于手工拉得细细的面丝竟是空心的,可以用嘴含着面丝这头吹,那头能冒出气来。其制作工艺非常讲究、繁复,所以比较贵,吃的人并不多,最适宜的吃法是泡蛋胡椒葱花清汤面。
2021年8月于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