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危机就是买入好企业的良机
(2012-01-06 03:07:18)
标签:
财经股票杂谈 |
分类: 经历感悟 |
市场的危机就是买入好企业的良机
编号 |
企业 |
2012年1月5日收盘价 |
2012年1月5日市盈率 |
总市值(亿) |
1 |
张裕AB |
100.90(B84.70) |
24.43(平均) |
484 |
2 |
青岛啤酒 |
30.90(H42.45) |
25.72(平均) |
440 |
3 |
双汇发展 |
66.47 |
49.23(特殊情况) |
402 |
4 |
伊利股份 |
19.33 |
18.24 |
306 |
5 |
云南白药 |
49.78 |
28.28 |
313 |
6 |
东阿阿胶 |
39.46 |
29.37 |
258 |
7 |
片仔癀 |
70.50 |
40.05 |
98.7 |
8 |
天士力 |
38.59 |
28.40 |
199 |
9 |
同仁堂 |
13.14 |
38.65 |
179 |
10 |
上海家化 |
32.12 |
35.69 |
134 |
1、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企业?无可置疑的,这些都很平凡,都是弱周期的消费类企业,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都是耳熟能详的白马,有着著名的品牌、主导产品畅销、毛利率高企,以及稳定的经营历史和较为清晰的发展前景。也都是各个子行业的代表或独门生意,具备一定的垄断(或寡头垄断)和提价权的经济特征。“独一无二”就像星光在这个群体中交映成趣。
2、它们这样的估值贵不贵?我们说估值最好结合PE、PEG和企业基本情况综合判断,那么,除双汇因特殊事件影响导致PE较高,其他2011年平均PE29.87倍,2011年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长44.29%,平均PEG0.67远小于1,再结合1中所述,你认为贵吗?历史虽然不能说明未来,但可以鉴古知今,它们现在正处于过往估值低位区间。
3、它们有没有基本面的问题?可能有的人会说,你知道估值要结合基本面,那么个别企业如同仁堂、片仔癀,它们的体制和管理可不怎么样,但硬币都有两面,正是这样恰好说明它们仍然具备大幅改善的空间,企业在某个时刻总会有某个能干的经理人来掌舵,不可能永远都是由笨蛋在干蠢事。比如华润与片仔癀的合作或今后可能的谈判就可能促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就像阿胶在华润入主后的情况。
你可能又会说,近来白药和阿胶的的副总先后辞职也是负面因素,但我们说企业如果单从“人”方面来看,主要还在于董事长和总经理,最重要的还在于由此形成的企业运作机制和企业文化,你总不会认为如果马蔚华退休,招商银行就从此不行甚至倒闭吧。当然,两位副总的离职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不宜过分夸大。
再比如说中国的食品饮料经常会有安全和道德问题,但企业的经营发展总是伴随着质疑和困难,某些事件的发生长远而言反而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它们借机扩大地盘壮大实力。
4、它们有没有大的发展空间?这个问题我们分开说,探讨食品饮料类如张裕、青啤、双汇、伊利等是应该有一个全球视野的观念。我国葡萄酒的出口量虽然仅占世界的1%左右,但张裕目前已经出口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全国葡萄酒出口量的30%以上,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青啤出口50多个国家,至少我在香港的食肆酒楼随处可见一樽20港元。双汇、伊利因“瘦肉精”和“三聚氰氨”事件出口尽管下滑但依然强劲,遍及77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双汇在香港超市也是张目可及。中药是我们的国粹,目前仅在东南亚比较盛行,但随着我国的繁荣富强,作为我国的文化象征之一迈出亚洲走向世界也是期待中事。顺带说一下,白药的牙膏在香港超市一小瓶(只100g)36港元。至于家化,更不用说了,都冲进世界先驱法国的大本营了。再持老观念总说它们走不出去就有点无厘头了。
当然,行业发展空间虽有,个体企业未必,关键还有赖于所投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