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出企业的“三无”困境?
(2019-03-26 16:59:26)
标签:
社群思维 |
分类: 边读边想 |
过去10 年我一直从事风险投资,经历了从PE (私募股权投资)、VC (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种子投资等各阶段的投资实践,调研过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数千家。坦率地说,我感到有些忧虑,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很多大型企业的发展都步履维艰,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则更加艰难,尤其是当前“双创”大潮中每年涌现出来的上百万家创业公司,绝大多数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生死考验。
为什么企业的生存会如此艰难?究其根本,我认为是由于功能商业时代的“三无”困境造成的。所谓功能商业,是指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层面放在首位,不断通过技术改进和模式创新来改善用户体验,力求不断为用户创造更大的实用价值。追求极致产品和极致体验,正是功能商业的目标,不断将功能商业推向巅峰。然而,功能商业最致命的问题在于,片面重视人的物质功能满足,却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即使试图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也是从物质功能层面入手。这导致人的精神满足效果非常差,根本无法触及人真正的刚性精神需求。久而久之,功能商业的困局越来越明显,表现为“三无”:用户无感、竞争无度、品牌无格。
首先是用户无感,具体表现为用户的无感知、无信任、无好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会发现无论怎样努力,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做营销推广和品牌传播,潜在目标用户的反馈大多都很漠然,即使覆盖的人群是精准目标用户,你也会发现大多数人根本无视企业的种种努力,导致大部分营销成本都被这种冷漠所淹没,结果造成用户转化率极低。除了那些已经建立起品牌壁垒的大企业,对于更多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而言,持续的营销投入如果无法带来有效的用户转化,必然会出现现金流危机,企业的生存将会受到严峻挑战。近年来许多拿到多轮风险投资的企业依然无法存活下去,在众多死因中最多见的就是疯狂烧钱获取用户、疯狂投入塑造品牌。然而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烧再多钱也解决不了用户的感知、信任和好感的问题,即使在短时间内业绩猛涨,但由于用户没有忠诚度而流失严重,这样的企业绝大多数都难以持续发展,钱烧光了自然无力回天。据媒体报道,2015 年,超过800 家拿到A 轮投资的公司都以失败告终,越来越多“B 轮死”和“C 轮死”的故事也都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凡客和拉手网,这两家公司都因先后拿到数亿美元的投资风光一时,然而最终还是现金断流,成为用户无感的受害者。
其次是竞争无度,表现为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极端残酷。近20 年来在大家都面临着用户无感的难题下,为了获取用户并让用户“就范”,以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在中国各个行业中都普遍出现了一种极端的竞争模式,即在风险投资或资本市场的助推之下消灭同行业对手,从而试图获得一家独大的局面,让用户别无他选、只能选择自己。这种极为残酷的策略成了所有行业解决用户无感难题的最主要手段。这个残酷竞争的现实,在过去15 年来互联网快速普及所催生的实物类电商和服务类O2O(Online To Of.ce ,在线商务模式)行业尤为明显,价格成为最简单和最具杀伤性的武器。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持续拉低产品和服务价格,持续用低价、补贴甚至免费来吸引用户转化。这种策略可以在短时间刺激用户的消费欲,使用户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使同行业的对手都迫不得已跟进,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亏损连连、透支生命。持续的价格战,使大多数没有资金实力的企业不堪重负,硬生生地被消耗致死,无奈出局。这种长期持续、愈演愈烈的无度竞争格局,最终将导致每个行业都陷入残酷无序的竞争,每个行业最后都由几家最终的胜出者来把持和垄断,将会使无数的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走到最后只能仰天长叹、求生无门。
最后是品牌无格,表现为品牌缺乏人格化的表达。我们必须了解,品牌其实是精神性的事物,品牌需要一个精神内核。所谓内核就是一种核心价值主张。做人和做企业其实是一个道理,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个人的品牌就是人格,人格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真正属于自己并可以进行口碑传播的东西,其他诸如相貌、财富、权力等都是外在的、不持久的。人格品牌是精神性的,其核心是一种人格魅力,可以让他人清晰地感到一种正能量。同样的道理,企业对品牌也必须进行人格化的表达,才能将品牌内核的正能量激发出来,穿透用户的精神世界,让其用户清晰地感知并反复强化,才能逐渐赋予用户一个与品牌内核一致的精神标签。用户一旦被贴上了品牌的精神标签,就意味着其刚性的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用户对品牌就会形成深度的认同甚至疯狂的热爱,从而会自发地为品牌进行口碑传播。这种带有信任背书的口碑传播在去中心化、链式分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最有效的,甚至可以称之为“无敌模式”。品牌内核的能量越大,对一度用户的影响就越深,并会通过用户真实的人际社交网络进行二度、三度甚至更多轮次的传播扩散,形成巨大的传播能量。遗憾的是,在功能商业时代,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进行品牌人格化表达的能力,因而不具备真正的精神内核,也无法将品牌的精神标签赋予用户,进而无法驱动用户进行口碑传播和信任背书。品牌人格化能力的缺乏,将导致企业长期陷入营销成本高、渠道成本高、用户转化率低、用户忠诚度低的局面之中,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生存堪忧、发展无计的状况。
总结一下,在功能商业的“三无”困境中,用户无感是表现最突出的难题,竞争无度成了解决用户无感的主要手段,而品牌无格则是用户无感的根本原因,是所有企业在功能商业时代步履维艰的根本症结。也可以说,品牌是否有格是区分功能商业和精神商业的标志。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和有时之士开始觉醒,诸如小米、乐视等新生代企业,诸如罗振宇、吴晓波等跨界学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主要是由于他们都在品牌人格化的精神商业道路上进行了领先一步的探索和尝试。由于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企业都陷入功能商业的“三无”困境中无法自拔甚至在垂死挣扎,谁能够在品牌人格化上稍微取得一点突破,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收获,就会迅速获得用户的青睐。品牌一旦开始有格,就一定有机会突破寡头势力的重重封锁,改变功能商业的“三无”困境,进而成为改写历史的领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