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体的奇迹:向80老人学瑜伽养生

(2018-08-25 20:06:36)
标签:

沈维德

分类: 瑜伽学习与修炼

身体的奇迹:向80老人学瑜伽养生


沈维德,一九二九年二月出生于浙江慈溪县。大专文化。一九四九年五月参加革命工作,一九五五年入党,上海市华东电子仪器厂退休机械工程师。上海市气功康复协会会员,中国民问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员,中国人体学研完专业委员会委员,瑜伽研修者。沈老先生早年练习太极和气功,退休后自学瑜伽,人称“瑜伽老人”。

身体的奇迹:向80老人学瑜伽养生

每天清晨我在公园修习瑜伽功时,都会引来不少好奇的观看者,他们大多是来公园晨练的。当他们看到我身体四肢柔软得随心所欲,而且知道我练瑜伽功,都说我是瑜伽师。须说明的是,我不是瑜伽师,也从未想做瑜伽师,由于多年病魔缠身,练瑜伽不过是为了防病而已。为了治病,二十年前我就开始自学瑜伽。如今80岁的我,不仅是健康的老人,而且还能教授大家学练这一神奇的健身术。

    我修习瑜伽仅四年,前后就判若两人。当周围的人看到我轻而易举地将两腿交叉放到脑后,然后用双手将整个身体腾空托起时,不禁发出阵阵喝彩。大家都感到惊讶,说我不像是一位老人(大概是因为我肌肤光滑、思维敏捷的缘故吧),同时他们也怀疑我的年龄是否真实。他们或许认为,上了年纪的人骨头都硬了,怎么还能做得出这么难的动作?有些人甚至不相信我是退休后才开始练功的,并且不知道我练的是什么功法。
    其实,我并非天生就这么柔软,这都是修习瑜伽的结果。瑜伽功使人筋脉柔软,肢体伸缩自如,且肌肉有弹性。如在上述的基础上,轻松地改变一下姿势,整个人就像一团面一样地可以随意揉搓。如果你们想练,也能做到。有缘学练者,经明师指导,锻炼数月后,都能达到祛病康复之目的。我数年来的练功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中绝无妄言。瑜伽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高不可攀,如果你能坚持锻炼,还能有效地保持形体健美,取得减肥和美容的效果。任何时候练瑜伽都不晚,男女老少,有病没病都能练。
    瑜伽宗旨是揭示人体奥秘,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瑜伽功着眼于修身养性,有益身心健康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消除人们对于早衰和死亡的畏惧,从而进入内心宁静的状态。练瑜伽成功的条件是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正确的指导。
    我出生于一个工人之家,自幼生活在贫穷与动荡之中,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仅有的一点文化全靠自学。所以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倍感困难重重,而且还要承受生活、职称、住房以及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压力,致使身心受到创伤,常生自卑感。恐惧、烦恼、紧张、忧虑、内疚等情绪始终困扰着我,病魔也接连不断地侵入我的肌体,曾接连五次因胃出血住院。后来又诊断出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动脉二级硬化、胆结石等病症。还因在厂校讲课患上慢性咽炎、鼻炎,经各种治疗均无效。一次上电车,大腿突然出现不听使唤、肌肉麻木的现象,深感这样下去必定要中风,一旦病倒躺下不堪设想。从此坚持锻炼身体。每天上班前先到公园打太极拳、练气功、长跑,但收效不很明显。
    退休,是我人生新的起点,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通过接触佛法“禅”,特别是260字的心经,解开了我心灵上的迷茫,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又偶然从朋友处获得一本《瑜伽大全》,从此与佛法和瑜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有幸拜九华山二位大德苦行僧为师,通过特定的“坐禅”等方法的修持,摆脱了消极的精神状态,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由于常处于愉快和谐的状态,身心日渐变得健康,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我平时对事物也能看得开、放得下。看开就是明白,心平气和;放下就是精神解脱,解脱了就自在。万病从心生,也可从心灭。心态改变,心胸开阔,身心常处于平衡状态,是改变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初步懂得这些人生道理以后,我就下决心去行动。有缘与六七千年历史的瑜伽功法相遇,虽无师指导,但凭自学苦练和体悟,只修炼了四年就达到了祛病健身的效果。
    200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对我进行了一次脉象测试,结果表明,我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年轻18岁。
身体的奇迹:向80老人学瑜伽养生

我现在身体非常好,脸色红润,双目有神,步履轻盈。除了每天坚持锻炼外,我还教授他人瑜伽功法。我身体奇妙的变化也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一些报纸杂志登载了我练瑜伽的事迹,各地的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要求上门拜师学功。我因练瑜伽有幸被录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英才大典》。1999年第11期《精武》杂志还专门为我出版了《神奇瑜伽》专辑。2001年7月,中国英文《星报》用两版登载了我练瑜伽的事迹和五幅彩色照片。2001年9月,我被特邀参加上海国际医学气功研讨会,并安排我在9月16日做瑜伽专题讲座和现场演练。
以下是一个朋友对我练功情状的描述:
    他胸腹平卧地面,而四肢呈“一”字形向身体两侧伸直;他两腿双盘足心朝天,两掌撑地而腾空打坐;他两手撑地,使两腿绕腋下于脑后交叉;他两腿反折于脑后,高枕双脚仰卧;他双手合掌、以头倒立,两腿自由屈伸、双盘;他两掌撑地身腾空,一腿伸直,一腿盘于脑后,等等。他可谈笑自如地连续做几十个高难奇特的动作。自身就像一根皮筋,可随心所欲地做任何造型,令人叹为观止!不亲临目睹谁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80岁的多病之躯,只经过六年的刻苦修炼就达到如此惊人的状态!
    我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认识,这就是知道我每天必须做些什么,而使自己活得潇洒自如,活得健康。
    当今,人们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作压力大,生理、心理上的疾病丛生,要治愈这类病只靠药物是很难的,而通过练瑜伽可使身心双修。如静坐、禅定等功法,想象自己与自然融合为一体,做到心无杂念,慢慢地改变心态,最终达到身心的平衡。
    人体在时时刻刻地变化着,比如老化、收缩,而我就能以练瑜伽功的毅力延缓衰老。身体不是每天都在收缩吗,我就非把它撑开不可。话说起来很简单,可真要做起来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我在开始练功时,由于年龄大,全身骨节非常僵硬,我硬是凭着一股求生的欲望,坚持苦练。渐渐地,全身关节、肌肉、韧带、脊柱、骨骼开始灵活,就好像树的根、枝、叶连成一个整体一样,浑身充满了活力。做起动作来逐渐变得容易了,完成的姿势也越来越多。体内的气脉贯通了,病气、浊气、废气被排除体外,身体自然就健康了,气色也红润了。
    人的惰性和享乐思想是健康长寿的最大障碍。每个人都可以活过百岁,然而有些人却未老先衰,久病不愈。究其原因,只能从自身找答案。人体的好多疾病都起源于脊柱,一个人是否衰老,从他的脊柱上就能反映出来。脊柱灵活富有弹性就是健康的象征,瑜伽就能锻炼人体的脊柱。
    人体生有疾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修炼瑜伽功就是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内在的积极因素,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入”;而开发人体内的智慧潜能与调节功能,才能调整人体阴阳及心态。一切物质是在平衡状态下衍生的,人体也是如此,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健康长寿;一旦失去平衡,疾病也就因此而生。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可是营养过剩,也是致病的因素之一。练瑜伽就是要消耗体内剩余的能量,使体态、身心恢复到平衡状态。练功要明白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做人也不能违背自然和客观规律,不然必遭天谴。应多积累知识,尤要明理。人生很多问题都出自愚昧无知,人体健康也是如此。
 生命是一个奇迹:修炼瑜伽…
    修炼瑜伽有几条基本原则:
    1.练任何功法首先要明理,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弄清楚是正法还是邪道,不要轻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2.首先要从精神压力中解脱出来,要清心寡欲,不要整天妄想,这是根本问题。
    3.静坐要克服腿痛、腰酸,就是有功了。要谦虚不自满,万法建立在自性上是功,离开妄念邪念是德。
    4.要克制脾气。有脾气的人就苦,没有脾气的人就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常常欢喜。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5.要驱除病魔。
    我练瑜伽短短几年能收到如此功效,这和我基本掌握上述几条原则有密切关系。我开始练瑜伽时也和大家一样——全身非常僵硬,也是一窍不通,经过修持,逐步开窍得到一些智慧的。当有智慧后,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和妄想。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去想它,过去的事情已过去,也不再去想它,未来之事也不要去想它,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诸行无常,不断地在变化。有了这些思想基础后,练起功来就能专心一致,不怕吃苦。吃苦又算得了什么?这些苦能换来甜。多年如一日的不断修炼,使我脱胎换骨,将疾病一扫而光。如今我这个80岁的老人,全身关节、肌肉、韧带柔软,气血畅通,达到返老还童的境地。如要问我为什么会变得这样?道理很简单,柔软畅通就有生命力,僵硬阻塞就是死亡。
    修炼应从思想意识开始,只有在精神指导下我们才能将担忧变为宁静,妒忌变为仁慈,紧张变为松弛,敌意变为友好,焦虑变为安静,自私变为无私,焦躁变为平静,悲痛变为欢乐,精神状态与身体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解除疾病的痛苦,要使病人恢复健康,关键在于内在意识和生命力的密切配合。
    瑜伽赐我智慧、祛我疾病、延我年寿,练瑜伽使我获益匪浅。个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我愿在有生之年传播瑜伽功法,为其成为健身运动的一个普及功法,尽自己绵薄之力。因此,我把练功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写出来,如果能帮助人们增强练功的信心,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http://v.qq.com/page/v/0/9/v0013em4q49.html视频:沈维德瑜伽表演
身体的奇迹:向80老人学瑜伽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