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道德经》(第27、28、29章)
(2015-10-08 13:08:53)
标签:
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道德经知雄守雌 |
分类: 道学 |
【先读读现代语译】
善于行走或者说善于行动,
是不留痕迹或者是不为之为;
善于说话或者说善于表达,
是不会出言失当或者是不表达的表达;
善于计算或者说善于谋划,
是不借助器具或者是不谋划的谋划;
善于关闭或者说善于防盗,
是不用门栓或者是不防盗的防盗;
善于捆绑打接或者说善于约束,
是不用绳索却解不开或者是不约束的约束。
因此,凭借这样的顺任自然之道,
圣人总是善于人尽其才,
故而世上没有被他遗弃的人;
圣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
故而世上没有被他抛弃的物。
可以说这里面蕴含着聪明智慧。
正是不弃人不弃物,所以善人,
是不善之人的老师;
而那些个不善之人,
可作为善人的借鉴。。
一个人如果既不能尊善人为师,
又不能以不善之人为有益借鉴,
就算智商再高也仍然是大糊涂,
可以说这虽智却迷中蕴藏玄机。
【诵读原文】
【原文与语译对照阅读】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xiá
善数(shǔ)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an)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而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阅读提示】
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不刻意作为的道理。遵循这个道理,圣人便具有不
弃人不弃物的胸怀,做到善人和不善之人,都一律给以善待。
我对文中的五个“善”的语译做了较大的引申,比如,将“善
行无辙迹”译成:善于行走或者说善于行动,是不留行迹或者是不为之为。这样译,可能更接近老子的本意,同时让人更容易理解
【学习老子的智慧】
【注释】
·瑕、谪:过失、责备。
·筹策:古代计数工具。
·贵:珍贵,引申为尊重。
·袭明:袭,承载,蕴藏;明,聪明智慧。
★此成语(名言、俗语)出在哪里?是什么意思?★
第二十八章
【先读读现代语译】
修道之人深知可以力争洗刷清白,
但却宁愿接受误解、委屈和侮辱,
心甘情愿做负重纳污的高山深谷。
有了山谷般的虚空博大能容胸怀,
能虚怀若谷永恒的德就圆满充足,
可以像回归于开元之始而生机无限。
正是质朴的自然状态即道散开形成万物,
圣人善于遵道而行并有效驾驭利用万物,
就能成为官长乃至成为统领全局的君主,
所以卓越治国当顺任大道而不割离大道。
【诵读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原文与语译对照阅读】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谿。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阅读提示】
本章说明为什么要柔弱、内敛、谦下、不争的道理及其重要作用。
【学习老子的智慧】
守其雌、守其辱,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即常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好处多多,但一般人却爱争强好胜,实在是有些愚蠢。
【注释】
·谿:同溪,溪流,河流。
·白:清白。
·谷:山谷。
·朴:指天下大道。
·制:制度,泛指政治。·
·不割,不割离大道,即无为而治。
一起来读《道德经》(第29章)
【先读读现代语译】
【诵读原文】
【原文与语译对照阅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要想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干,)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
有的主动前行,有的被动后随;)
或嘘(xū)或吹;
或强或羸(lei雷);
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阅读提示】
【学习老子的智慧】
【注释】
·为之和下文的为:均指强为,即“无为”的对立面。
·神器:神物,即指天下人和国家是神物,不可侵犯。
·物:指人、事、物。
·培:意为培育成长。
·堕:堕落,摧毁。
·培:意为培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