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医养生
(2012-10-14 13:44:06)
标签:
转载 |
中医养生 |
中国传统的医学,自《黄帝内经》肇始,绵延数千年,从来都是华夏子孙的幸福安康保障。在今天,我们还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这些先辈留下的智慧,以达到我们的身心灵健康安宁;人类科技文明在高度发展的躁动之后,也不能不回到中国的先人墓前去寻找能使人类最终从根本上达到远离疾病,保持健康和谐的法宝。 研读经典,能深刻认识到人自身在自然万物中的位置,能深刻体会到天地万物的互因互用的奥妙,能深切感受到天地的规律在人身的反应,这是真正人本的医学,真正符合自然大道的健康。 传统中医学、内丹性命学都秉承身-家-国-宇宙同构的传统思想,从整体观上重构健康理念,摒弃了病而求医、乱而思治保健意识和管理思路,从起手处着眼,在点滴中修行,时时刻刻自然而然的用力得利。 张其成教授是新安名医“张一帖”的传人,是我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程”咨询专家。 【课程内容】 一、黄帝内经
二、养生总原则
三、人生三宝
四、情志养生
五、四时调神
六、脏腑经络
七、《伤寒论》
【培训特色】 ★演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注重实用,传授辨证论治、的方法。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不仅是第一部中医理论宝典,而且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是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养生的总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数术”,注重四时调神、五行平和,有一套调和气血、调畅情志、调理五脏的系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托名轩辕黄帝所著,迁延数百年而定型成书,至迟当汉兴之际已有定本传世。是先贤养生、医疗智慧的结晶,所赅深广,是传统生命科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哲学著作的经典之一。数千年来传承不断,是中华民族赖以保健生存的宝藏。 全书162篇,分《素问》、《灵枢》两个部分,前者多言医理,后者偏于针灸。于天文、历法、地理、术数、哲思等无所不涉,为传统学术的道术相合提供了范本。既有经纶治世、处世为人的玄思,也有疗病祛疾、修炼养生的艺术,还有取法自然、制器为用的技术等内容。 书中阐述的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运行营养的学问、经络腧穴分布循行的机密、四时五脏阴阳的生命结构模型、饮食男女养生长寿的方法技巧、上医治国的智慧等等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二 、《伤寒论》 《伤寒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东汉末年(公元200-205年),张仲景撰。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