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续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2010-05-09 10:37:05)
标签:

杂谈

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及《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天地之气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引申到医学,则有《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

  乾阳之气为主导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坚实的作用。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

  《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体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

  元、亨、利、贞为乾阳之性用

  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言:“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

  元主起始

  “元”位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周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文解字》言“元,始也”,宋·朱熹《周易本义》言“元,大也”,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即表达出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朱熹言:“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形”。《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

“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亨为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来知德《周易集注》则进一步解释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认为“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之于人体,这种阳气的流通作用体现为一种温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等病理变化。

  利从助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在64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吉。这一观点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与应用,如《管子·枢言》云:“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认为从国家执政者所体现出的能力阴阳性质及阳气多少,直接主宰国家的兴衰存亡。《管子·四时》云:“量功赏贤,以助阳气。”《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这些都是重视阳气对世间万品助益作用的思想体现。

  在《黄帝内经》所阐发的阴阳理论中,似乎时刻都在强调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等的相互关系,诸如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互制互胜等。但在其对生命活动的阐发上,对阳气的重视又不时跃然纸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篇章,其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内涵,其实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标志,“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之论。对阳气的认识,已经由佑之、利之万物,发展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贞乃坚固

  对于乾卦的“贞”之性,历代诸家均解为“正固”。如朱熹《周易本义》注:“贞,正而固也”,“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亦言:阳气“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意为乾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而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解为乾阳之气护卫、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灵枢·本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因此,阳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病中的胸痹、胸腹疼痛,甚至各种积证,无不有寒邪外侵或内生的因素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周易》与《黄帝内经》,都是集中反应阴阳理论的著作,《周易》是关于自然阴阳的哲学,《内经》是关于人体阴阳的科学,《周易》的阴阳思想是《内经》理论的渊薮,但《内经》的阴阳理论,在论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将《周易》的阴阳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