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就是力量*
也难得名校工程师们的敬业精神了。起初孩子们是早七晚七点上下学,后来是早七晚八点半响铃。风霜雨雪的难免哪个不偶尔迟到三分五秒的,班主任早拤着腰瞪圆了眼睛在教室门口等着了。被罚去扫厕所的孩子算幸运,摆车的可遭殃了。因为名校自然聚集人气,官方的报纸上早公布的只招收三百人,六个班,而实际上不知从哪来了九个班的学生,每个班都是六十多人,学生们要侧着身才能从前列的课桌与讲桌间的缝隙挤进挤出。一个封口不严的同学透露,他挤进本校统共花了五万元,那么除了三百名九千(元)班以外的二百多名学生乘起来是多少元?其实这都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了,只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怎样划分还无法统计清楚。你瞧,说着说着这题就跑到周瑜打黄盖上面来了,别人还疑心我嫉妒起人家的钱财了呢。接着说摆车吧,它难,不是因为校园小,只因人挤才导致车挤。几乎粘成团的自行车们相互穿插勾连在各班的围子里,像一座错综烦杂的王权堡垒,动一台而全垒阻抗。在家里连牙膏也要由妈妈代挤的迟到了的孩子,此时必须学会打破常规,把打不开的九连环打开,把大的体积组装到小的空间里面去,把无序拥挤的游客调教成仪仗队的方阵。
检查和布置作业是各班的龙头项目。作业不功或疑是抄袭的页面,要被当众撕掉重做――有位学生抄袭答案被捉,受到的极刑是在限定时间内抄满一本答案;未完成的要被逐到走廊里,面壁摁着本子在墙面上写算,更要在中午把家长呼来一同听满数落;课上犯规的除了要在走廊里静思己过外,还要拿着笔记默背应背的条目等等,不一而足。值得在此提及一下的是,在孩子下一届有个学生,不知在作业上犯了什么王法,因受罚不服激怒了老师,后来发展到被老师逐出校园。其家长只好把孩子转学了。但这位家长郁闷着总觉得一口恶气未出。九月一日,开学日就举着一块伸冤的牌子在该校门口向众人诉屈:凭什么不让孩子上学!晨报记者欲进校采访,被保安强拒在大铁门外,次日报纸上还是刊发了照片。
需要孩子要死记在脑子里的不知哪来那么多。不必说数理化的定理公式和实验步骤诸如什么“轻拿轻放”之类(其实学生的实验课根本没上过),就是英语里的生词、动词、代词、介词、短语、语法、句型、段落、篇章等都要“哑巴着”强记硬背下来;不然像卷子上的选择填空下面,四五个区别不大模棱两可的选项,自然没把握蒙到分了。头一阵子有感于媒体上的报道,某大学英语外教答我们的高考英语卷,得分可怜。真是太难为我们的孩子了!英语这么背记,我们的国语呢,要死记的内容更多。就举课文分析的语段吧,我常见孩子的笔记上满满地抄录着他们的区级优秀教师的板书:每句课文的原文下面,是字、词、句的原意、本意和含义,以及上下句、层的照应、联系;一篇课文像水发的海带样涨起来,一膨胀一大盆——十几页的笔记。老师的辛劳也没什么不好,学生们若在透澈理解范文的前提下积累常识,逐渐掌握文章的分析和作法值得提倡;只是每篇的这些发物都得由孩子们硬背下来,因为统考的标准答案可钉是钉、铆是铆的,谁要是不信,就在课文分析题上发挥点试试,分数马上会算你的帐。有时老师水发的内容大了或不足,全班的学生都会在那儿丢分。
难以理解,语文老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给孩子们分析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的呢?一部《红楼梦》代代学者百多年来没能弄个水落石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正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我常诧异,倘若学生们遇到类似这样的习题,应当按着什么标准答案硬背死记呢?像卢梭、巴尔扎克、高尔基、贾平凹、梁晓生和余华们都是靠死背那几本范文成家的妈?教育部门指定的课外读本确实不错,可读它们的时间得从哪里挤出来呢;读那些东西利在遥远,谁不火烧眉毛顾眼前,而眼前的分就是命根呀。谁都知道孩子们不该那样,谁都逼迫孩子们必须那样。没办法的孩子们只好浪费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天生发散的思维藤蔓,修捋成老师的模子能容纳的大小和形状,吃力地钻入。
注释:全文共两万余字。未完待续。。。
(插图:百度下载)
右图:惆怅
上图: 无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