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这样长大,正常吗 ——谁来解救孩子(连载一)

(2009-04-12 20:40:17)
标签:

解救孩子

裹小脚

早期教育

救救孩子

催熟

苦果

教育

分类: 家有考生(教育纪实)
让孩子这样长大,正常吗 <wbr>——谁来解救孩子(连载一)  *真实就是力量*                让孩子这样长大,正常

           ——谁来解救孩子(较早原创、有删改)

题记:旧中国的妇女是裹小脚的。那时,不但没人感到它的不合理,还被提升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自然的大脚妇女不但不被传统道德接纳,甚至被歧视为病态。国人如此麻木的意识,不可悲吗?

      而今,我们的孩子,不但脚被裹上了,连手也……

 

                (一)

“解救孩子”?看到这样的字眼,我猜您一定会惊惶失措的:怎么了,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克拉玛依又出事了吗?我没猜错,您也是那么地爱着孩子。其实,什么突发事件也没有发生,日子平常得如静泊湖的湖面,我们的孩子也和往常一样,正按部就班地做他们的功课呢。

朋友,不是我的大喘气,建议您花十分钟读下面的文字——既然您爱着孩子。


         
(二)

“a o e……A B C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十五减去九等于六;九九八十一……”——从我住宅的窗户下面,每天都要传上来这样的声音。这声音是由一群从母亲乳头上刚脱落下来的小嘴里发出来的。我仿佛感到孩子们的两扇小嘴唇儿上还冒着带有奶香的热气儿,所以响声听起来清亮绵长地,宛若一群小鸟拉着长腔的鸣唱――没准儿,这里就有您的孩子呢。

鸣唱自然是由一位被称为老师的阿姨引领的。这位开办幼儿园的中年妇女,身体结实,嗓门响脆。虽然她吐字时对舌头是否需要翘起并不在意,却能集语文、英语、数学、音乐和舞蹈等才艺于一身,所以一年四季总有不少的小鹦鹉跟着学舌、跳舞。
   
夏天的午后,我打盹在床上。一阵熟悉的数落声把我唤醒,里面还混杂着鹦鹉的抽泣:听懂没有,是其愚安――,不是吃屋安——!你怎么老是其愚安――船,船的!老师告诉你多少遍了,总是改不了;你的舌头抽筋了,还是猪嘴;你脑袋没进水吧!那么没记性。行了我也不难为你了,你自己站在那琢磨诼琢磨,自个在心里练,回家时再让你妈帮着纠正一下就好了。”“同学们,来,跟老师一起读‘歌屋哦――国,全国……’” 家长们希望孩子按照模子长,阿姨也会不厌其烦地把溢出模子外面的部分圆整回去。
    此时,我想起
个故事。一个美国妈妈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路上,小女儿指着车窗外广告牌上的一个字母说:“妈妈,我知道那个圆圈是什么了。”“好贝贝,你说出它能表示几种东西,也就是说它都像些什么吗?”妈妈启发地问。“妈妈你别骗我了,那不是图形;我知道了,那是字母贝贝像破解了什么秘密似的急着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忙把车停在路边,倒像出了什么事故,一脸严肃地问:贝贝,这是谁教给你的?”“是幼儿园的阿姨。贝贝回答。妈妈调头回到幼儿园,向阿姨质问:是谁给你的权利,来剥夺我女儿的想象力!为此竟然打起了官司,法院判妈妈胜诉!
   
这件事,会令国人不可思议:那外国妈妈根本不懂教育孩子。
   
一个外国老板在我家附近开一健身馆。这老外有一女两男三个黄毛孩子。这三个孩子有空不在家里做功课,也不在他们家的跑步机上炼腱子肉,偏偏遛到大家打牌遛弯的河边树趟闹哄。这三个家伙总是追来撵去,踢上推下地没一点儿正形。那不又来了!一个老者正说着,只见三根豆芽菜,像从炒勺里颠出来似的落在眼前了。大闹天宫式的画面切过来了:随着吱吱的叫声,一会儿这个猴子抓把土扬过去,那边又抠块泥甩过来;一会另个猴儿操起金箍棒转成轮,别的又用帽子做盾强取豪夺;一会儿仨猴儿堆压着滚在壕坡上相互胳肢着狂笑;另一会俩泥猴又跳进河里把污水撩向对方。后来,公园随处不缺的大便也给粘在了鞋底上,弄得哪都是。深秋的这里已经很冷,他们的裤腿和鞋子都已湿透,但都像头上一样冒着热气。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心跳声,甚至有点儿怀疑他们的血比我们孩子的足兴。
   
人们议论开了:这些野孩子来自哪儿,怎这么没教养呢?一个眼镜问道。“可能是野蛮的老毛子,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传统。这叫养不教,父之过。”“人家老外有得是钱,根本不指望孩子将来成不成才!”大背头仿佛一眼洞穿了几个猴子的全部未来。
   “Where are you from,pelaes?”
趁野猴子窜过来,我忙拦住其中一个,用生涩的英语探问。“amereacan.”原来是美国佬。我有点惊奇了,暗想:难道美国佬们的童年都这么着吗?这是通向诺贝尔大奖的成功之路吗?
   
回过头,看看当今我们孩子的童年,心里总觉不是滋味。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祖宗早把九九八十一行的行规定好了,不必子孙们再费脑子另辟蹊径。例如仕途,就得凿壁偷光,就得头悬梁,锥刺股。子不学,就会断机杼。不懂不要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玩物丧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难道是我们的平均寿命短吗?为什么总是急着开始,急着死记硬背那些长似医疗费帐单的科目呢?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相信早期教育,就是腾不出空来瞥一眼人家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我们的孩子还有童年吗?我们分(数)分儿计较,死去活来地早早折腾书本,最后大多数还是给人家打工去了。人家从小把筋骨玩结实了,想象力、创造力、冒险劲儿也游戏出来了,再理论实践地探究几年就给我们当老板了。

 

注释:全文共两万余字。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