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罗伯特·达恩顿和他的《阅读的未来》之二

(2019-11-03 23:02:55)
标签:

教育

未来阅读计划

学习型阅读

阅读方法

阅读技能

分类: 读书随笔


达恩顿说: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具体来说,改变的是媒介,原来的是纸质的图书,现在是电子图书,纸张和电子屏的区别是外在的,但是电子化的阅读形式和纸质的阅读形式也是不同的。尤其我们这些纸质图书阅读者,还不习惯电子阅读,虽然阅读手机等,但是,从内心深处,我们不会把深刻的思考寄希望于电子阅读。

我理解的阅读是动词,是目光注视文字的并从中输入信息,经过大脑的理解,成为信息流,最终成为思维。现在也包括听书这种形式的阅读,通过声音这种媒介“阅读”图书的感觉与看着文字阅读也是不一样的。小时候喜欢听广播剧,这就是听书形式的阅读。也很好,可以边干活边听,现在互联网下,听书更加方便,因为不受广播的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听自己喜欢的图书。但是,我也没有把深入思考的希望寄托于听书。觉得和用眼睛阅读还是差着一段距离。

我赞同达恩顿先生关于图书馆的见解和主张,图书馆作为知识的载体不会消失,也不能消失。

19世纪,图书馆最初被设计成供人学习的宇宙。现在仍然矗立在中心位置,将知识的养料输送到大学的每一个角落,并且经常借助电子网络直达网络空间的最远端。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鼓励求知行为,让人人享有知识。然而,今天谷歌这类互联网公司利用互联网将那些属于公共领域的知识私有化,虽然看起来能够降低个人阅读的成本,但是风险极大,谷歌只是一个公司,一旦出现经营性的危机,随时会停止这种服务。社会需要使数字化符合大众的利益,对每一个公民负责。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经历了四个根本变革的阶段,就是文字的发明、图书的出现、活字印刷术和电子传媒。谁会说没有第五种变革出现,也许未来的信息传送不需要图书、不需要电子传媒,而是新的媒介。因此不仅今天的纸质图书被电子化之后会有很多遗漏,如果再经历一场媒介载体的转化这些图书能否还能保持原来的信息量,很难说。

有一天电子媒介也会消失,经营这些电子媒介的公司此起彼伏,甚至许多都会消失,没有人保证谷歌有一天不会消失,因此电子图书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之前许多图书馆以经费受限等原因,大张旗鼓地电子化文本,把纸质图书以合法的理由销毁。如果有一天电子文本不能继续使用,我们从哪里找回这些最初的纸质图书?

文本不稳定性要求图书馆这个载体作为最后的保障,不能因为对开发新媒介而放弃保留旧式媒介。正如达恩顿所言:迄今最好的储存系统是前现代社会的旧书。

尽管谷歌能够长期存在,但不要期望它的寿命长到可以代替图书馆。尽管电子文档可以长期存在,但是不要期望电子文本能够像一本纸质图书那样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媒介方式中可以与之融合。即使微软公司主席比尔-盖茨也承认,比起电脑屏幕,他更喜欢在印有文字的纸上展开阅读。许多信息技术公司巨头不让自己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似乎也在说明,电子阅读产品有着某种我们还不明朗的缺陷,换句话说,纸质书的价值仍无法替代。

图书的信息不稳定性,一方面在于作者不断的修改,造成了同一个时期或者不同时期的多个版本。比如莎士比亚和泰戈尔的图书,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在他演出时不断修改的,在演出中,他看到了不尽如自己心意的地方就会修改,反复修改,这样就会有不同的版本出现,同时,不同书商,拿到了同一个戏剧不同的手稿出版,结果就造成版本的多样性,这是导致今天我们理解莎翁作品的一个困境。

现代初期德英国人的读书札记对今天阅读图书有很好的启发,他们凭着兴致阅读,摘抄图书的内容,再把摘抄的内容重新组合起来,这样实际上就是组这成了自己的版本的图书,若再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叙述,那么就可能完全成了自己创作的一本新图书。这样就不是摘抄了,而是写了自己的作品,中间加入了书中的一些文段,在读者看了是引用了一些书中的内容。这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这样重新组合图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组合会产生神奇的的效果。增加内容就更是创作,他们阅读方式是选择性阅读,精选小段文字,从一本书跳至另一本书,选择性阅读迫使实践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者写读书札记除了原本照抄之外,那些心得内容都会与摘抄的内容有关系,会与摘抄部分融为一体。

达恩顿先生说:阅读随时代而变。我们留恋纸质图书,但也在积极适应电子化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