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新夏《国学入门丛书之古典目录学浅说》

(2019-01-01 23:43:44)
标签:

未来阅读计划

学习型阅读

阅读方法

阅读技能

阅读习惯

分类: 读书随笔


近几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国家从文化战略的高度鼓励发扬传统文化,民间则从自身传统出发,积极推动国学宣传。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学?引起了一番争论。当前的国学热似乎有泛滥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东西都往国学里装。但是,这本小书给了我一些很好的指导,让我对一些概念更加清晰明白。

在张岱年先生在序言里,开宗明义:“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总而言之,国学是指一国固有之学问也。朱熹曾说过:“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意思是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的文化与学术。“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在以上诸家中,我还是倾向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

清代学者把学问分为三种: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今天国学热,热的主要是词章之学。

这本书主要的还是讲国学中的目录学。

第一章,解释了目录的含义和包括的细分概念、目录的种类如: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目录的产生和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古典目录的类别如:国家图书目录、史志目录和私家目录等。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类型和基本结构。最后关于目录学的作用,这是我十分看中的。通过目录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我的理解就是读者可以依靠目录学对历代学术进行考辩,对其源头进行考察甄别。“因类求书,因书究学。”可以根据目录里面的类别,寻找同一类的图书,缩小同类内容图书的范围,利用同类的图书探究学问。比如,我们做阅读研究,根据目录,查找关于阅读类图书。还可以“粗知学术源流”,同是谈阅读的图书,也有先后,比如最早的关于阅读的图书,近代关于阅读的图书等等,可以通过目录追溯源头,梳理出阅读的演变来。另外目录会对图书作简要的介绍,比如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版本等信息,读者可以基于此对图书有个大致了解。可以“指示门径和辅导读书”利用目录指示寻找图书的途径,同是一个类别,就很容易寻找。就像今天我们使用电脑,建立不同的文件夹,在文件里再建立文件夹,录就是文件名字,打开文件的过程就是寻找这个路径的。因此目录就是一个路径。帮助我们快速检索到我们需要的图书。

在开头的时候,作者通过举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一段:“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本段是对具体一些篇章的内容概括的集合。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从最小的段落概括起来,把几个小段落的中心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这几个段落组成的文章的总领段或者总领句,总领句也往往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把每一篇文章的中心再集合在一起就是这几篇文章的中心。以此类推,逐步扩大概括的单位,由段到章节,再到篇,再到卷等等。这样就给阅读者提供了由大到小寻找文章核心内容的简便路径。一本书的目录就往往是各章节的核心内容。所以会阅读的读者会先从目录看起,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而不必按部就班地阅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目录学著作和目录学家,对目录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研究。目录学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比较著名,做学问人士不可错过。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古典目录学的相关学科,比如分类学、版本学和校勘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版本学。原因在于不同版本的质量有所不同,不同出版社的版本质量也不同,其中第一版的图书比较有收藏价值,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质量高,我比较喜爱收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