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12-16 07:27:10)
标签:
未来阅读计划学习型阅读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阅读习惯 |
分类: 随笔文摘 |
——谈谈阅读经典的体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学习的基本途径。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因此,只能通过读好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所谓经典,就是能够“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的书,因此,读好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
经典就是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真正的经典,不仅一个民族在读,而且整个人类在读;不仅过去人们在读,今天我们在读,而且明天人们还要读。
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应当读哪些经典呢?习近平同志给出了三个答案: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通过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通过读古今中外经典,拓宽眼界,增强修养;通过读本专业、本领域的经典,加强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为什么阅读经典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就是源头活水。唐太宗《帝范·卷四》中讲:“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最好读读经典。
阅读经典可以说大致有以下三点作用:一是塑造高尚人格,二是学习思维方法,三是学习写作方法。
塑造高尚人格。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升华境界。阅读经典名著,与古圣先贤越千年而相会,每读一遍,都会产生温故知新的效果,都会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蕴育放眼世界的胸怀,砥砺先忧后乐的襟怀,磨炼宠辱不惊的心怀。
学习思维方法。经典具有思想的深度,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在古代,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代圣人立言”,要学会用圣人的思想方法,用圣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解决问题。今天,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像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此作为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从而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学习写作方法。经典是一个作家平生所学的高度浓缩和结晶,我们应当学习经典作家们的写作态度。杜甫为了“下笔如有神”,要“读书破万卷”;贾岛为了“吟安一个字”,要“捻断数茎须”;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历尽寒暑,“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红楼梦》。《论语?宪问》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是说起草一个政令需要经历“草创、讨论、修饰、润色”四个程序。圣人作文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正是有了这样慎重的态度,经典才能达到那种“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的炉火纯青的境界。